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如果问起村民们什么是幸福,他们会回答:“幸福就像村里绣娘手中绣出的太阳花。”
7月22日,“活力中国调研行”青海主题采访团走进互助县班彦新村。班彦,土族语中意为“富裕幸福的地方”。然而多年前,这个被山峦环抱的村庄贫困发生率高,村民饱受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的困扰。
转折发生在2016年。青海省将班彦村列入易地扶贫搬迁规划,129户村民告别山上的土坯房,整体搬迁至山下公路旁的新村。新村不仅通上了自来水、天然气,还建起了卫生所、电商服务点、阅览室、幼儿园等设施。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易地搬迁只是第一步。要让村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产业支撑是关键。随后,班彦村开始探索多元化发展道路。在盘绣园明亮的工作间,村民吕八月姐的银针牵引着七彩丝线,在蓝色土布上勾勒出太阳花纹样。这位63岁的绣娘从事盘绣已七八年,如今每月有800元至1200元的稳定收入。
盘绣园是班彦村盘绣产业发展基地。班彦村讲解员郭万倩介绍,基地以“公司+基地+带头人+农户”的管理模式,依托精准扶贫产业发展资金、国家妇女儿童发展基金、青海省妇联“妈妈制造”等项目,发挥绣娘才能,靠手艺挣钱。
离开盘绣园,沿着整洁的水泥路前行,采访团来到85岁的吕有荣老人家。推门而入,阳光透过洁净的玻璃洒满房间,地面光洁如新,新式家具摆放得宜。这位见证班彦村沧桑巨变的老人对大家说:“房子亮堂,住着心里也亮堂。”
在盘绣园,绣娘们凭手艺增收;在酩馏酒坊里,青稞酒香气四溢……班彦村的振兴密码,在于探索出了一条“多条腿走路”的集体经济发展道路。自搬迁以来,村里发展了包括盘绣制作、酩馏酒酿造、光伏发电、乡村旅游等在内的多项产业。2020年年底,班彦村集体经济收入首次突破百万元,达到106.9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1419元,是2015年年底的4倍多。到2024年,人均纯收入已跃升至17200多元。
而班彦村最令人瞩目的成就,是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2022年,在电力公司支持下,村里利用屋顶、空地、停车场等空间,建设了用户侧储能、“光储充”一体化停车场等设施。同时,整村构建起“源网荷储”一体化的并网型微电网,实现“绿电”全时段供应。2024年9月5日,北京绿色交易所的碳中和评价报告传来喜讯:班彦村成为青海省首个碳中和达标“零碳乡村”。
“如今,全村家家户户的屋顶都安装了光伏板,烹饪、清洁取暖、交通出行等都使用绿电,每户每年平均还能获得2500元的光伏收益。”郭万倩说。
15时,村广场上响起了土族传统音乐。身穿民族盛装的村民跳起欢快的安召舞。衣袖翻飞间,绣在衣襟上的太阳花图案格外醒目。在土族文化中,这朵七彩花朵象征着光明与幸福。
(来源: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