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以热血和执着为当地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自我,这是我心中一直梦寐以求想实现的人生价值。”7月11日,第五批浙江援青教育领队林吉在交接工作时动情地说。
时间回到三年前的盛夏,林吉克服诸多困难,从2600多公里外的江南水乡来到柴达木盆地,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至今难忘第一次走进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龙门乡民族寄宿制小学教室时的场景:教室里的学生小脑袋齐刷刷抬起,高原红的小脸蛋上,一双双眼睛清亮得像高原湖泊。
当林吉笑着打招呼,孩子们羞涩地回以微笑,如同格桑花在寒风中悄然绽放。在随后的调研中,在天峻、茫崖等地一些偏远学校或教学点暴露的设施简陋等问题,坚定了林吉要改善教育环境的决心。
于是,在以林吉等浙江教育援青工作人员的推动下,“浙里石榴红·海西公益行”开展。三年来,通过“微心愿”征集需求,累计募集181万元物资,为海西各地部分乡村学校配备了床铺、棉被、净水器等物品;同时组织“浙江名师进海西”活动,定期选派优秀教师赴高原开展教学帮扶。
在召开的一次深入基层的教师座谈会上,林吉听到一位海西本地教师迟疑半晌发言道:“援青工作质效能否进一步提升?”林吉立即追问这名教师的想法:“对于如何进一步提升效果,您有什么建议吗?”这名教师说道:“本地的教师到浙江参加培训期限一般是7天到10天,培训的内容基本都是理论讲课为主,考虑到实践环节和互动交流的重要性,建议适当延长培训时间,并增加实践教学、课堂观摩、研讨交流等多元化的培训形式。”
在深入各地调研的过程中,林吉了解到这也是当地所有教师的心声。如何改善现有情况,让教师培训真正发挥作用?经反复协调推进,“影子式”跟岗培训破茧而出。所谓“影子式”跟岗培训是指每学期,20名海西教育骨干化身“影子”,完整经历浙江学校的教学周期。如校长成为校长助理,班主任成为助理班主任等,跟岗学习结束后,这些校长和老师学成归来,在海西本地再进行“二次培训”,这次他们变成了“师傅”,将一个学期以来在浙江学到的本领传授给海西的教师。
当赴浙培训不再是观摩者,而是参与者,一位完成“影子”培训的校长感慨:“这次不是取一瓢饮,而是掘了一口深井。”教育帮扶的根系,终于扎进了海西教育的深层土壤。
在暑期交流活动中,浙江援青也不断加强创新。林吉介绍,通过创新推出“浙里石榴红·同心XXX”系列三交活动,在2023年“同心享亚运”以征文绘画选拔英才,2024年“同心谱华章”奏响器乐舞蹈的华彩,2025年“同心创未来”点燃信息素养之火。
三年耕耘,林吉带领团队开创累累硕果,援青教育实现“四个跨越”:结对帮扶跨越地域,海西101所中小学、幼儿园与浙江99所学校缔结教育联盟;硬件建设跨越式发展,45个基建项目让8581万元资金落地生花;师资培育跨越高原,200余名名师深入高原送教足迹覆盖13000余名师生;办学模式跨越创新,195名牧区学子通过异地班圆梦江南……这些突破推动海西教育跻身青海省第一方阵。
“高原的寒风从未吹冷过教育的热忱。”林吉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说,艰苦不是退缩的理由,恰恰是淬炼初心的熔炉。每当看到孩子们眼中求知若渴的星火,看到海西教育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一切都在诠释“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