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乡土先锋”筑牢防汛“红色堡垒”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陈 晨    发布时间:2025-07-22 07:10    编辑:管理员         

  “离家避险,还能吃上这口热乎的熬饭,暖胃又暖心。”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红崖子沟乡流水沟村村民李生禄说,避险转移时,他们比较担心在外生活不方便,但是政府把方方面面都为大家考虑到了。“甚至孩子的学习都给我们考虑了。”

  7月20日,互助县红崖子沟乡马圈村的临时安置点里,乡村两级干部和村里的妇女围着大锅做熬饭,肉香四溢,大家有说有笑。

  受到强降水影响,红崖子沟乡流水沟村全村村民于7月18日前往马圈村临时安置点生活。

  为让群众在避险转移期间吃上热乎饭,红崖子沟乡通过政府调拨和群众“打平伙”等方式,全面保障安置点的米、面、油、菜等生活物资。乡村党员干部与群众一道化身“炊事员”,拉面、揪面片、熬熬饭,准时烹制出一日三顿暖胃更暖心的“团结饭”。

在临时安置点,选调生给孩子辅导作业。陈晨 摄

  同时,为解决学生在避险转移期间“看护难、学习难”的问题,红崖子沟乡党委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结合政府服务能力,迅速在安置点开办避险安置点“暑托班”,指派乡政府学历较高的干部担任辅导老师,按照每天早晚两堂课的标准,开设作业辅导、兴趣拓展、课外阅读等教学课程;同时,按照班级管理模式推选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等班委成员,有序组织安置点小学生学习功课、参加课外阅读和体育锻炼活动。

  “这两天每天上午都有老师组织我们一起读课外书,大家一起分享阅读的故事。老师还会给我们辅导作业。”李生禄的孙女李银对下午的阅读课充满期待。

  “外出避险,村民最担心的就是家里的牲畜和田地。这会儿白天天晴,他们就想回去看看牲畜,我们就把孩子组织在一起读书,大人也不担心孩子。”红崖子沟乡乡长林梦曦说。红崖子沟乡始终把群众关心的“小事”当作党员要办的“大事”,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乡土先锋”作用,党员积极认领“党员责任岗”,既做好隐患排查整改、夜间巡逻值守、及时转移群众等“大事”,也办好帮群众跑腿、照看孩子等“小事”,切实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就在身边,确保避险群众“转得出、留得住”。

在临时安置点,乡镇干部和村民一起看建设中的房屋。陈晨 摄

  安置点内党旗高高飘扬,成为凝聚人心、服务群众、化解风险的坚强战斗堡垒。自进入防汛关键期以来,互助县坚持党建引领、政府统筹,积极构建“需求有人管、难题有人解”的服务体系,用心用情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多措并举做好群众避险转移安置工作,红崖子沟乡的避险安置模式正是互助县全面做好群众避险转移安置的缩影。

  针对安置点内老人、儿童占比高的实际情况,红崖子沟乡把实事办到了群众心坎上。县中医院、卫生院联合村医组成“健康小分队”,在安置点开展驻点服务,为老人提供健康检查、慢病用药指导和汛后防疫宣教;组织选调生为临时安置点的学生开展学习辅导,邀请互助县公益电影放映队组织文娱活动……一系列温情举措细致入微,点滴关怀汇聚暖流,有效稳定了群众情绪,让“临时家园”充满温情。

  据悉,流水沟村地处地质灾害易发区,每逢强降水或雷暴大风天气,都可能发生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为保障村民生命财产安全,红崖子沟乡已连续三年组织该村群众外出避险。

  “今年可能是流水沟村民最后一次避险转移了,今年十月,村民就能住进安置小区了。”林梦曦指着安置点前的新房,和大家一起憧憬着未来村民搬新家、住新房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