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饭四道”“一碗熬饭”“汤米三碗”“四碗吃包子”……今年以来,青海省西宁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移风易俗和文明乡风建设,引导城乡群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喜事不办或简办,大力培育时代新风新貌。7月初,西海新闻记者走进西宁市5区2县的4个村庄,实地感受移风易俗带来的变化。
“茶饭四道”,让新乡风吹遍静房村
眼下正值高考生陆续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日子,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上新庄镇静房村的老党员和村两委干部走街串巷,再次向村民宣传不办升学宴、不大摆宴席等新乡风。
“凡是不办升学宴、丧事简办、婚事新办的,我们都会给予奖励,并且已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说起村里移风易俗的变化,静房村党支部书记谢海梅脸上洋溢着笑容。
为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静房村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吸纳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村民代表进入红白理事会。村党支部设立15万元乡风文明基金,奖励大学生家庭、零彩礼婚姻家庭、丧事简办家庭等,以培育乡风文明为目标,探索“茶饭四道”移风易俗新方法,为乡村文明建设带来新案例。
何为“茶饭四道”?一道茶:亲人离世后,家属为每位前来吊唁的亲友沏上一杯清茶,以表对逝者的追思。二道菜:丧事期间,不设复杂宴席,仅准备2荤2素简单菜品,避免大操大办带来的铺张浪费。三道米:祭拜当天,不大操大办,不设置复杂宴席,用一碗米饭和4个菜品招待客人。四道面:逝者下葬后,为亲友准备一碗清汤面或素面,以简单的食物为丧事画上句号。
“茶饭四道”模式在报丧、餐饮、烟酒管理及制度保障等方面全面革新,既减轻了村民的经济压力,又净化了乡村风气。谢海梅说,在此基础上,静房村同步推行婚俗“三限”,明确彩礼不高于8万元,宴席不超过15桌、每桌标准不高于500元,礼金不高于200元。丧事推进“三改”,将3天法事缩短为1天,纸扎祭品改为鲜花悼念,吹打班子改为播放哀乐。通过一系列举措,进一步遏制婚丧嫁娶中的盲目攀比、铺张浪费等现象。
一碗熬饭,让厚养薄葬成风尚
一碗熬饭也能办丧事?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大华镇池汉村用实际经验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走进位于池汉村的湟源县第一个村级殡葬服务中心,宽敞的殡葬大厅内,桌椅、厨房、卫生间等一应俱全。这个殡葬服务中心自建成以来,已为周边900余户群众提供丧葬服务。今年,殡葬服务中心已为池汉村及周边村共17户家庭提供丧葬服务,为村里8户推行“一碗熬饭”简办丧事的家庭,各奖励了1000元。
所谓的“一碗熬饭”简办丧事,即为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每人提供一碗熬饭,严格控制丧葬费用、规模、标准,用哀乐代替唢呐,让“厚养薄葬”的理念根植于每一名村民心中。池汉村党总支副书记吴延业说,村里因地制宜开展移风易俗活动,通过党建引领、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阵地建设、开展宣传教育等举措,引导广大村民破除陈规陋习,培养文明、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齐心协力建设文明乡村,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在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马坊街道盐庄村,“汤米三碗”办丧事已盛行多年。盐庄村党总支书记洪万云介绍,所谓“汤米三碗”,就是一小碗米,一碗肉菜,一小碗酸辣汤。盐庄村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阵地,发挥典型引领作用,设立积分制评分办法,鼓励村民通过参与公益劳动、人居环境整治、喜事廉办、“汤米三碗”办丧事等方式,获得爱心积分,凭积分在“爱心超市”换取相应生活用品。
盐庄村推行的一系列移风易俗举措,取得显著成效。洪万云说,群众负担有效减轻,移风易俗在盐庄村已深入人心,主动简办红白事家庭达到全覆盖,攀比浪费现象显著减少,文明乡村蔚然成风。
直播宣传,让移风易俗入人心
“今天,我们通过直播间呼吁全县大力推行‘四碗吃包子’,提倡丧事简办、婚事新办……”一场特别的直播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峡镇仙米村开播。仙米村党支部书记陈玉柱、桥头镇老营庄村村委会主任赵兴文、小煤洞村党支部书记郑生林正在仙米村“移风易俗网络直播间”分享“四碗吃包子”丧事简办约定的来历。
3人用质朴的青海方言倡导大家厚养薄葬,丧事推行“四碗吃包子”的做法,杜绝食物浪费和盲目攀比现象。这样的直播,仙米村已经播了20余场,累计吸引超过60万人次观看。
仙米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全省首个村级移风易俗网络直播间——仙米村移风易俗网络直播间。直播间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本地网红等嘉宾,通过故事分享、才艺表演、政策解读等形式,在大通县营造“移旧俗、除陋习、促文明、倡新风”的良好氛围。
如今,仙米村在村内党员和村干部的带领下,“生前多孝敬、逝后从俭办”的理念已家喻户晓。
从大摆宴席到丧事简办、婚事新办,从入户宣讲到线上直播,西宁市创新工作思路和举措,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逐步覆盖”工作原则,在全市宣传推广“茶饭四道”“一碗熬饭”“汤米三碗”“四碗吃包子”等丧宴简办典型经验,持续降低群众办丧事的费用,厚养薄葬、节俭治丧、文明祭祀的社会新风尚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