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8时,他们的人就要撤出草场,轮到我们镇蒙古村的村民放牧了。”7月3日接受采访时,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镇党委书记索南项欠觉得记者来的日子还真是凑巧,恰好是倒淌河镇蒙古村与湟源县日月藏族乡日月山村村民轮换放牧的交接日。一场持续三十年的草山纷争,如今在党建引领下化作民族团结的新起点——这不仅是两个村庄的“化干戈为玉帛”,更是涉藏地区以基层党建破题社会治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注脚。
时间的指针拨回三十年前,法定草场界线与传统放牧习惯的冲突,让蒙古村与日月山村陷入长达三十年的纷争。
这片引起纷争的草场,曾是横亘在两村之间的鸿沟。
蒙古村和日月山村地缘相近、文化相通、山水相连,是搬不走的邻居。倒淌河镇党委政府与日月藏族乡党委政府先后七次协商,最终以2024年《湟源县日月乡与共和县倒淌河镇创建平安边界睦邻友好协议书》的签订,将“法定红线”转化为“团结基线”,明确永久友好的放牧界线,圆满化解蒙古村与日月山村长达三十年的地界历史遗留问题。
这场破题的关键在于党组织将矛盾焦点转化为治理支点。倒淌河镇党委不仅对蒙古村村民讲明越界放牧对影响双方群众睦邻友好放牧、民族团结、边界平安和社会稳定等带来的严重后果和违法行为,更是在今年6月以“支部互建、党员互联、文化互通和纠纷共调、困难共帮、发展共享”的党建长廊建设为抓手,让昔日的“守界帐篷”变为“联建阵地”。
正如倒淌河镇蒙古村党支部书记索南仁青所言:“以前每到放牧的季节,双方都要派人搭帐篷守在边界处,大家憋着气的同时还浪费了人力,现在这些人手都可以腾出来搞发展了。”
这种转变,本质上是基层党组织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生动实践,为涉藏地区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党建引领+法治保障+群众参与”的解法。
“只有双方增进互信、深化交流、维护团结才能行稳致远。昔日那道引发纠纷的界线,如今已经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化作了一座团结、奋进的里程碑。”索南项欠充满希冀。
倒淌河镇地处共和县东部,东邻西宁市湟源县,东南与贵德县相交,所辖村庄曾多次和邻村发生草山纠纷。在倒淌河镇,草山纠纷的化解并未停留在“一事一议”的层面。倒淌河镇党委政府在共和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紧紧依靠群众力量与智慧,坦诚沟通、主动作为,努力化解草山纠纷。
“你看,这是我和湟源县大华镇副镇长马成海沟通草山纠纷的聊天记录。”倒淌河镇党委副书记多杰尖参一边打开微信一边跟记者说起这起纠纷的前因后果。
湟源县大华镇黄茂村和共和县倒淌河镇元者村毗邻,以前的黄茂村草场大,但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放牧的牛羊少,这间接给元者村村民提供了便利,元者村的村民看着大好的草场无人放牧,便把自家的牛羊赶到黄茂村的草场上。
这一放牧,就是多年。
后来,随着风力发电设施的建设,路通了,再加上牛羊价格走高,黄茂村的村民也开始放牧。两村的村民便有了摩擦。
“这本来就是别人的草场,我们镇元者村的村民已经无偿放牧这么多年,不管从情理的角度还是法理的角度,该把放牧权归还给人家,我们党委不能护短,和村民多次沟通,也和对方进行了协调,确定7月10日前元者村的村民全部撤出黄茂村的草场。”多杰尖参直言。
这种“不护短、讲法治、重协商”的工作方法,正是将单一纠纷化解升级为治理体系创新的体现。
不管是化解和日月藏族乡日月山村长达三十年的草山纠纷,还是协调和大华镇黄茂村的放牧争端,倒淌河镇党委政府的积极作法为涉藏地区草山矛盾纠纷治理提供了可参考、有价值的典型经验。
矛盾纠纷的化解,经验的积累,给了倒淌河镇党委政府极大的信心处理类似问题。
“加环书记,我们把涉及两个村的草场边界问题再好好协商一下,组织村民开会商量拉设网围栏的事情吧……”索南项欠充满诚意地和贵德县尕让乡党委书记加环沟通。这场矛盾发生在共和县倒淌河镇拉乙亥麻村和贵德县尕让乡亦什扎村之间,也已经持续多年。
倒淌河镇党委本着“既要尊重事实,又要遵守法定线,更要顺应发展”的解决思路,用足够的工作耐心和工作韧劲推动矛盾化解到位、解决彻底。这一工作思路超越了简单的边界划定,将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纳入治理框架,其中逻辑暗合了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让日月山温暖的阳光,永远照亮我们亲如一家的道路!让倒淌河清澈的流水,永远吟唱我们手足情深的乐章!”索南项欠在党建长廊联谊活动上的祝愿词,道破这场治理实践的深层意义。从蒙古村与日月山村的“轮换放牧”,到元者村与黄茂村的“法理归界”,倒淌河镇的实践证明:在涉藏地区,草山纠纷的本质是发展问题、民生问题,更是民族团结问题。而破解这一难题的密钥,正在于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将党的领导贯穿治理全过程,让法治思维与民族习惯相融合,使矛盾化解与机制建设相结合。当党建的“金钥匙”打开草山和谐之门,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边界的安宁,更是涉藏地区在基层治理现代化道路上,走出的一条兼顾法治精神、民族特色与时代要求的新路径。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