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近期关注

【山海同心 筑梦青海】鲁青共绘振兴图
——海北州援青工作片段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李皓    发布时间:2025-07-18 07:11    编辑:管理员         
技术人员在山海情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的青稞种植基地指导生产。图片由受访对象提供

  当祁连山的雪线在晨光中熠熠生辉,黄海之滨的浪涛拍打着金色沙滩……从青海湖北岸的藏家村寨到浩门河谷的冷水鱼塘,从海晏草原的百亩青稞到刚察县城的幼教乐园,1800多公里的山海相隔,挡不住15年的深情相拥。

  自2010年首批山东援青干部踏上青海高原,5批接力者用脚步丈量海北藏族自治州的山山水水,以“输血”起步,迈向“造血”深耕,援青干部在产业协作、教育帮扶、乡村振兴等多领域,写下了跨越山海,久久为功的动人答卷。

刚察县藏城幼儿园全景。图片由受访对象提供

  产业造血:激发优势资源新活力

  青海湖北岸,七月的微风带着青海湖特有的凉意,掠过海拔3300米的海北州刚察县果洛藏贡麻村。

  7月15日,果洛藏贡麻村的村干部索南才夫旦站在新建成的帐篷营地前,黝黑的脸庞漾着笑意——这片占地开阔的营地上,十余顶帐篷错落有致,木栈道通向远处的草地,一幅诗情画意的景象。旅游旺季刚刚开始,已有不少游客驻足拍照。

  “这个营地全靠援青资金支持。”索南才夫旦指着营地介绍。

  这几年,来青海湖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在海北州委、州政府的关注下,果洛藏贡麻村周边形成一系列热门旅游景点和旅游项目:沙柳河观湟鱼洄游的生态奇观,仙女湾湿地看天鹅翱翔的自然野趣,圣泉湾体验生态打卡……面对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村支书索南才夫旦萌发了带领乡亲在村里开发生态旅游体验项目,打造特色帐篷营地的想法。如今,索南才夫旦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索南才夫旦还说,帐篷营地运营后每年能给村集体带来56万元净利润,80个岗位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在海北州的“援青版图”中,果洛藏贡麻村的华丽转身并非个例。15年来,山东援青干部就像是寻宝人,深挖海北州的生态禀赋与资源优势,让海北的好风景变成“好钱景”。

  海北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泉口镇磨尔沟村,优越的生态环境使这里成为了海北州冷水养殖示范区。

  2017年,山东援青干部发现磨尔沟的冷水养殖潜力巨大。那时门源的冷水鱼养殖还停留在“小打小闹”的阶段,养殖品种单一,技术更是跟不上,这些问题都制约着磨尔沟村冷水养殖产业化的发展。

  援青干部协调4750万元援建资金与中央、地方资金汇成7030万元的“活水”,在磨尔沟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冷水鱼繁殖基地。

  7月13日,磨尔沟冷水养殖基地的负责人刘立治一大早便来到鱼池边。她撒下一把饲料,数千尾鱼苗“呼啦”围拢,点点银鳞在阳光下闪成一片。

  刘立治说:“基地孵化的大西洋鲑鱼卵,如今已千里迢迢送到威海深海网箱成长。仅去年,基地就签下全国最大单笔鱼苗订单,77.5万尾三倍体虹鳟鱼鱼苗游向黄海。”

  如今,门源已成为全国鲑鳟鱼鱼苗最大供应基地。

  海拔3000米的海晏县,雨生红球藻种质培育中心,光生物反应器泛着幽幽的蓝光。38岁的夏明武还记得2024年的那个决定——在山东援青干部的牵线下,他带着中山大学的科研成果来到这里,成立了海北沂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海晏夏天凉快,光照足,很适合红球藻的成长。”夏明武说。

  对环境极敏感的雨生红球藻是提取虾青素的重要原料,可谓保健品领域的“软黄金”。

  山东援青的前瞻性眼光,不仅让红球藻培育这个高科技项目在高原扎根,更填补了青海微藻生物科技的空白。

  海北州祁连县扎麻什乡河北村万只藏羊养殖基地里,一派繁忙的景象,一只只藏羊正处于增肥关键期,传统的藏羊养殖业,在集约养殖、科技养殖的加持下,焕发生机。

  扎麻什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杜晓霞说,万只藏羊养殖基地也是祁连县利用援青资金修建的,如今已成为河北村村民最重要的致富项目。

  从旅游营地到冷水鱼塘,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山东援青用“造血式”帮扶,让海北的资源优势变成了发展优势,让鲁青两地的产业经脉越连越通。

刚察县藏城幼儿园的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做游戏。图片由受访对象提供

  教育筑基:让高原开出希望之花

  “娃娃们的笑声,比青海湖的浪花还动听。”7月13日,刚察县藏城幼儿园园长曹正龙站在塑胶操场上,看着孩子们在沙池里嬉戏,眼里满是欣慰。

  这座总投资1948万元的幼儿园,是山东援建送给高原的“礼物”——电动伸缩门、特色功能室、种植园一应俱全,360个学位让县城的学前教育压力骤减。

  在此之前,刚察县城两所幼儿园挤得满满当当,个别班级甚至有48个孩子,老师从早忙到晚,累得直不起腰。如今,藏城幼儿园成了海北州最好的幼教阵地,招生量占全县的三分之一,孩子们在同一个教室里画画、唱歌,就像高原上盛开的格桑花。

  刚察县的东南面,门源县浩门镇的鲁青高中里,智慧教室里传来琅琅书声。学生们盯着多媒体屏幕,记录着威海实验高中老师的实时授课内容——这所投资2.5亿元、山东援建9000万元的现代化校园,自2023年投用后,让门源县2000名高原学子有了家门口的好学校。

  13栋单体建筑组成的校园里,录播室、实验室、体育馆样样齐全。“你看这套系统,山东老师的课件能同步过来,作业在线批改,效率提高了一大截。”援青教师马德峰点开智慧教学平台,屏幕上立刻跳出学生的错题分析。

  更珍贵的是援青老师们“组团式”援教:2022年,8名山东骨干教师扎根门源,与本地教师结成76对“师徒”,手把手教方法、改教案。3年来,40余名本地教师获州级以上奖项,19人拿了省级荣誉,30项省州级课题落地生根。

  2023年,门源高考成绩创历史新高;2024年,鲁青高中首考跃居全州第一;学科奥赛中,高原学子频频获奖。这些成绩背后,是山东援青在教育领域的“硬投入”与“软支持”——不仅建学校、配设备,更送人才、传理念,让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山海,在高原扎下根来。

山东援青医疗队始终关注牧区孩子的成长。图片由受访对象提供

  乡村焕新:让青稞长出“金穗子”

  7月12日,海晏县金滩乡的青稞田,像一床厚厚的绿绒毯直铺天涯。山海情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基地里,总经理李广凯查看青稞的长势。

  “海晏的青稞高蛋白、高纤维,是健康食品的好原料。”说这话时,李广凯眼里的笑意想藏都藏不住,谁能想到,几年前海晏的青稞还是青海湖北岸最普通不过的农作物。

  2015年退役后,李广凯留在海晏种青稞,当时海晏县的青稞年产量是5.79万吨,可是全县却没个像样的深加工企业,种植户只能低价卖原粮。

  转折出现在2023年山东援青干部组织的推介会上,临沂对口帮扶的优惠政策,让李广凯看到了“青稞生金”的可能。

  1170万元山东援青资金的注入,让一座绿色产业园里的智能化车间拔地而起,资金的到位,政策的支持,更是创造了“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速度。此后,李广凯注册的“西海农桑”品牌,瞄准糖尿病和“三高”人群,推出青稞面条、青稞米等产品,市场反应出人意料地好,产品进驻山东500多家商超,市场占有率达64%。

  更让人惊喜的是“数字翅膀”的助力护航。山海情公司二楼的直播基地,11名主播对着屏幕讲青稞故事,24小时运转的数字人直播贡献了三成线上销量。

  “山东老师手把手教,从脚本到直播的姿势,老师教了又教,连直播室灯光角度都调了又调。”李广凯说,援青干部还组织海晏青年去山东培训,带回的不仅是带货技巧,更是“互联网+”的新思维。如今,山海情公司又与青海大学合作搞育种研发,从“卖产品”向“控源头”延伸,青稞地里长出的,不只是普通的青稞,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鲁青协作结出的,不只是产业果,更是两地人民心手相牵的山海情。

  十五载风雨兼程,山东援青用真情与实干,书写了“山海相拥、共赴振兴”的时代篇章。

  (来源: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