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西宁市湟源县城关第二小学里,古韵悠扬,诗意流淌。“诗韵流芳·经典咏怀”湟源县小雅吟诵名师工作室成果汇报暨总结会在此举行。礼堂座无虚席,身着传统服饰的师生们手持诗词卷轴,翘首以盼。
青海师范大学鹿鸣诗社吟诵团的同学们昂首登台,以一曲铿锵豪迈的《七律·长征》震撼开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吟诵声穿透礼堂,瞬间点燃全场气氛。观众席,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不时跟着韵律轻声吟咏;教师们则认真记录,交流着吟诵教学的心得。舞台上,城关一小的学生们吟诵苏轼词作时神情专注,声调起伏;大华镇中心学校的孩子们吟诵《诗经·小雅·鹿鸣》时天真烂漫,传递出千年诗礼的温暖……每个节目结束,掌声如潮水般响起,师生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对教育成果的赞叹交织成动人的乐章。
这场以中华经典诗词吟诵为主题的盛会,不仅是湟源县传统文化教育成果的集中展示,也凸显了小雅吟诵名师工作室在推动古诗文吟诵传承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更见证了青海九三学社社员在深耕基层教育服务、推动文化传承中付出的心血和不懈努力。
湟源县作为唐蕃古道与茶马互市的重镇,多元文化在此交融。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3年,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与湟源县教育局签订“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合作协议。而后,由文学院教授纳秀艳带着鹿鸣诗社的同学们在湟源县展开了为期一年半的中华诗词吟诵推广。
2024年11月,吟诵名师工作室——湟源县小雅吟诵名师工作室正式成立。工作室由九三学社青海师范大学支社主委、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纳秀艳指导,师范大学鹿鸣诗社社员示范带动,湟源县骨干教师积极实践,以此搭建起高校助力县域教育发展的桥梁,加深拓宽对吟诵知识的了解,加大推广吟诵文化的影响力,成为当地吟诵文化推广的核心力量。
“诗乐合一,是中华古诗词的基本特征。吟诵作为古老的读书法,不是简单的朗诵,也不是歌唱,而是遵循依字行腔、依义行调等基本规则,因声求气,以声传情,通过声音激活古诗词的韵律,体悟古人的思想情感。”纳秀艳在谈及推广吟诵初心时说,“我们希望让孩子们在吟诵中感受‘诗言志,歌永言’的魅力,这比单纯背诵更能触及传统文化的灵魂。”师范大学鹿鸣诗社成员定期到湟源县开展吟诵教学示范,从《诗经·郑风·子衿》到《唐诗三百首》,手把手指导师生掌握吟诵技巧,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家国情怀。
成果汇报演出中,城关三小以雄浑音乐开场,吟诵与表演结合诠释《诗经·邶风·简兮》的魅力,展现出吟诵与表演融合的创新教学模式——古韵新妍。城关二小的《中华经典咏流传》,师生共吟多首经典名作,体现出工作室在推动师生共同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压轴的《古韵新声·师者雅吟》由工作室的老师们带来,深厚的吟诵功底彰显了工作室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显著成效。
活动中,县教育局对优秀吟诵教师、优秀指导教师及优秀集体吟诵节目进行表彰,这不仅是对个人和集体的肯定,更是对工作室教学成果的认可。观看了演出后,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韩芳说:“小雅吟诵名师工作室的成立,为湟源县吟诵文化的传承搭建了良好平台,从师资培训到课程开发,从教学实践到成果展示,工作室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今,对于湟源的孩子们来说,吟诵不再是晦涩的概念,也不是望尘莫及的舞台展演,而是化作了校园里朗朗的韵律、舞台上灵动的表演、课堂中鲜活的教学实践。“我们不是在‘教吟诵’,而是在‘用吟诵教文化’。让孩子们能通过《击鼓》的吟诵感受到‘执子之手’的战友情,通过《鹿鸣》体会到古人的礼仪精神,这才是工作室存在的真正意义。”纳秀艳说。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