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近期关注

【品味河湟文化·非遗】非遗,让我们欣赏青海自己的美

来源:西宁晚报       作者:张永黎    发布时间:2025-07-15 07:26    编辑:管理员         

  小时候总觉得奶奶的针线笸箩藏着“尴尬”:亮片缀满的针插摆在炕头生怕同学看见,绣满牡丹缠枝的鞋垫一脱鞋就显“土气”。爷爷哼的“花儿”刚起调,就被我们的港台金曲盖了过去。那些绣着老纹样的枕套、铺在炕上的羊毛花毯子,一度成了压在箱底的“过时货”。那时的我们,总以为“洋气”才是好的,把老祖宗的手艺当成跟不上时代的累赘。直到7月13日《非遗里的中国》青海篇播出,看着屏幕里阿卡贝拉版《巴西古溜溜》惊艳全场,看着土族轮子秋的“金鹏展翅”引爆欢呼,才醒悟:年轻人对非遗的狂热,不是“复古潮”,而是民族站在世界舞台中央时,发自内心的文化底气——我们终于敢正视传统,懂得欣赏“自己的美”。

  从“仰视橱窗”到“亮出家底”:自信,是不再怕“做自己”

  王富邦师傅在西宁非遗馆教孩子们打银器时,总爱提起二十世纪90年代的一段经历。那时他走街串巷做银活,有人指着他设计的“宝相花”纹样皱眉:“太土了,改成欧式卷草纹才好看”;还有人拿着进口银饰来:“照着这个做,越像越好”。而现在,他的工坊里最抢手的纹样,恰恰是青海藏式银器特有的“宝相花”,是湟源丹噶尔古城的剪影——那些曾被嫌弃的“土符号”,成了游客点名要刻的“文化印记”。

  这种转变藏着时代的集体记忆。20年前,我们追着抢着要那些洋品牌,把“出口转内销”当品质认证;10年前,我们装修房子总念叨“把家装成欧式才上档次”,仿佛我们的纹样、色彩天生“上不了台面”。而现在,青绣设计师夏乙旗带着堆绣登上了国际T台,不是去迎合谁的审美,而是把青海的山丹丹花、日月山轮廓绣在礼服上,告诉世界“这是我们的美”,我们终于敢把家底亮出来,不怕被比较,更不怕被看见。

  从“被动保护”到“主动创新”:传承,是让传统“活在当下”

  王晖改编的阿卡贝拉版《巴西古溜溜》火了后,有人质疑“离经叛道”,但有人笑了:“花儿本是心上的话,老祖宗在打碾场上唱时,哪有什么规矩?”现在,这首歌成了“爆款BGM”,年轻人拍视频时总爱用它当配乐,歌词里“黄河水呀哗啦啦”,这唱的哪是河水?是高原的辽阔,是文化流淌的生命力。

  非遗的传承从不是“守着老规矩不变”,而是让传统跟上时代的脚步。加牙藏毯传承人薛婷把LED光纤织进羊毛里,踩上去步步生“星”——老祖宗在羊毛上织出星河,我们就让星河真的“亮”起来;湟源排灯从清代商街的“广告牌”,变成能摆进家的蓝牙音响小夜灯,不变的是木雕上丹噶尔古城剪影、绘画里的茶马互市记忆。去年,西宁晚报报道湟源皮绣与现代设计结合时,评论区里有网友说:“奶奶绣的皮袄太笨重穿不成,但要是做成包包我天天背”。当非遗能装下现代人的手机、陪我们度过夜晚的阅读时光,它就不再是“过去的遗物”,而是“当下的伙伴”。

  这几年,西宁社火在全国的走红,更印证着这种活力。鲁沙尔高跷的锣鼓声里,刚毕业的大学生耿生朝踩着两米高跷反串“耿金花”,红袍翻飞间,6岁埋下的热爱种子已长成惊艳街头的风景,村里的年轻人假期全往排练场跑,抢着扮角色、学技艺。这份争先恐后里,藏着年轻人对非遗价值的深层认可,更藏着传承最珍贵的底气——当青春力量主动接过接力棒,老手艺便不再担心“后继无人”,反而能在代际碰撞中,生长出更蓬勃的生命力。

  从“文化碎片”到“精神图腾”:热爱,是找到“根在哪里”

  “看着屏幕里300人共跳《安昭索罗罗》,突然懂了爷爷为啥说‘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一位海外留学的青海姑娘在西宁晚报评论区写下这句话。对她来说,非遗不是遥远的技艺,而是能穿越时差的乡愁:青绣里的太阳纹像老家屋顶的阳光,藏毯的“8字扣”像奶奶纳鞋底的针脚,这些碎片拼起来,就是“我是谁”的答案。

  在青海,汉族的剪纸、藏族的织毯、回族的花儿、土族的轮子秋、撒拉族的建筑、蒙古族的刺绣,就像湟水与药水河交汇,融成独有的文化基因。青绣里藏式卷草纹与汉式牡丹共生,花儿里汉语方言混着民族旋律——这些“老手艺”里,藏着多民族共生的智慧,也藏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密码。年龄越大越爱非遗,其实是越活越明白:物质丰裕后,我们总要追问“从哪里来”。加牙藏毯能抵御高原寒风,这里有先民与自然相处的智慧;湟源陈醋的老缸里,酿着河湟百姓过日子的踏实。这些东西,是任何“洋玩意”都给不了的精神滋养。

  7月14日西宁晚报发布了《<非遗里的中国>青海篇高能瞬间!没看的速来补课!》引发了大家的共鸣:70岁老人说“排灯亮起来,就想起小时候赶庙会的热闹”;00后学生留言“VR织毯太酷,想报名学”;海外游子写下“看一次报道,就像回了趟家”。这种共鸣,正是非遗最珍贵的价值——它让我们在快节奏的时代里,摸到了穿越时空的温度,找到了扎在土里的根。

  从“藏进箱底”到“捧在手心”:非遗走红从来不是偶然

  它是一个民族从“追赶”到“自信”的文化觉醒,更是各民族在漫长岁月中共生共荣的生动见证。青海六大世居民族的非遗瑰宝,如同高原上的雪山与湖泊,各自璀璨又交相辉映,共同绘就了“山宗水源,大美青海”的磅礴画卷。这种多元一体的文化基因,让我们在世界舞台上既敢于亮出独特的“中国底色”,又能以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

  当我们为阿卡贝拉版花儿鼓掌、为青绣礼服惊艳、为藏毯星空惊叹时,爱的不只是手艺,更是那个越来越清晰的自己——在传统里看见根脉,在创新里看见未来,在多民族的智慧共生里,读懂何为“中华民族”。这份自信,从来不是凭空而来,它藏在被时光打磨的一针一线里,藏在各族儿女共跳一支安昭舞的欢腾里,更藏在我们终于敢正视“自己的美”、也懂得欣赏“彼此的好”的眼睛里。这,正是非遗给予我们最宝贵的馈赠,也是民族复兴路上最深厚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