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近期关注

【最美高原奋斗者·最美人民调解员】茶韵解忧 韧心暖调
——记西宁市湟中区综合事项人民调解委员会专职调解员刘曈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陶 然    发布时间:2025-07-13 07:34    编辑:管理员         
微信图片_20250713064223刘曈在调解现场。本人供图

  7月8日一大早,西宁市湟中区综合事项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室里,茶香袅袅升起。刘曈刚泡好两杯清茶,门就被推开了,一对面色紧绷的当事人走进来,手里攥着皱巴巴的欠条,空气里弥漫着争执。“先喝口茶”,刘曈笑着把茶杯推过去,目光温和却带着力量,“事儿再急,也得慢慢说清楚。”

  这是刘曈从事调解工作的第796天,这样的场景,早已是日常。

  调解室的长桌旁,刘曈总能让剑拔弩张的双方慢慢松弛下来。这份从容,源于他不寻常的职业轨迹。

  这位1981年出生的调解员,曾是英语专业毕业生,自学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后做过律师,还干过景区运营和宣传。2023年5月,他看到湟中区招聘专职调解员的公告,毅然告别了“每天从早9点忙到深夜10点”的律师生涯。

  “律师是站在一方立场争取最大利益,而调解需要坐在中间,听见两边的声音。”刘曈坦言,转行的初衷藏着对“公平公正”的朴素追求。做律师时,他见过太多人为了几千元欠款,在诉讼程序里耗上数月;也见过农民工攥着欠条,却因老板跑路维权无门。“调解能让很多事儿还没进法院大门就画上句号,这比打赢官司更有意义。”

  如今,他的办公桌上一直放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桌角的文件夹里整齐码着535份调解案卷。

  两年零两个月,平均每天0.7件的处理量,让他练就了出色的沟通能力:对急脾气的当事人放缓语速,对躲躲闪闪的被申请人直击要害,对情绪激动的农民工递上一杯热茶先听委屈。

  “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这是刘曈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总说,调解的最高境界,是让矛盾在彻底爆发前就化解。2023年3月,26名农民工涌进调解室时,他立刻嗅到风险的味道,他们说起被拖欠的工资,声音里带着压抑的愤怒。“老板电话不接,人也找不着,我们一家子还等着钱吃饭呢!”带头的农民工红着眼圈说。

  刘曈心里清楚,这事儿拖不得。26个人背后是26个家庭,处理不好可能引发更大风波。他拿出登记表:“别急,一个个说,姓名、工种、欠多少钱,我都记下来。”整整一下午,他没喝一口水,仔细核对每个人的工时和工资,笔记本上记满密密麻麻的数字。

  转头,他直奔发包人公司,给负责人一条条讲法律后果,一遍遍算良心账。

  多次沟通后,调解室里摆了26把椅子。当发包人把一笔笔工资转到农民工账户上时,有人当场给刘曈鞠了一躬:“刘调解员,你真是把我们的难事儿放在心上了!”他看着26双布满老茧的手在手机上确认收款信息,突然觉得,那些跑断腿的日子,都值了。

  刘曈的调解,从来不止于室内的长桌。2024年4月,杨某和温某的土地纠纷,是刘曈记忆里最深刻的案例。

  事情要从一纸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说起。两家的地挨着,因为梯田改造,原来的界线早没了模样,就为了几分地的租金,两大家族闹到剑拔弩张的地步。“那天我到山上,两边各站了二十多号人,手里都攥着农具,谁也不肯让谁。”刘曈回忆,当时他先让法警把大家隔开,自己蹲在地里看了半天,黄土翻新,刚犁过的田埂看不出半点旧界的痕迹。

  他没急着下结论,而是借来无人机,结合实际航拍图,又对着证件,带着双方一点点丈量,在地上划出一条新界线。

  两家人最终搬来石头定下边界,临走时原告的老人攥着他的手说:“刘调解员,你这线划得公正。”

  刘曈对两家人说,“都是乡里乡亲,低头不见抬头见,为这点地伤了和气,不值当。”那天夕阳西下,杨某和温某握了握手,两大家族的人也跟着笑了。

  调解室的长桌,见证过太多啼笑皆非的纠纷。有欠了买牛钱当场凑不齐,刘曈陪着打电话向亲友借钱的;还有养猪户被塌的大棚砸伤,他拍了视频给远在江西的原告看,对方谅解说“还款期限可以延长,让他先养好伤”。

  “调解不是和稀泥。”刘曈常说,他的底线是法律。处理农民工工资纠纷时,他寸步不让:“法律规定要按月足额支付,少一分都不行。”

  但法理之外,总有柔软的空间。那个被大棚砸伤的养猪户,瘫在床上说话都不利索,刘曈蹲在床边听他含糊不清地解释,又跟他媳妇一笔笔算饲料款,最后双方约定三年分期。

  7月8日的调解持续到中午,欠款人当场转给对方8000元,剩下的2000元写进协议,约定下月付清。送走当事人,刘曈泡了杯新茶,看着窗外的阳光斜斜照在“人民调解”的牌子上。

  从律师转行做调解,他说自己终于找到了“坐在中间”的踏实,不用为了胜诉拖延时间,不用在合同里鸡蛋里挑骨头,只用把法理揉进情理,找一条双方都能走通的路。

  每天下班前,刘曈都会把当天的案卷录入系统。夕阳下,他眼角的细纹里藏着说不完的故事。

  这样的日子,普通得像湟中区的尘土,却在一次次弯腰倾听、一次次奔走协调中,沉淀出不普通的重量。刘曈说,他最爱看当事人签完协议后握手的样子,那瞬间,法理有了温度,公平有了模样,而他就在这中间,做一个让人心安的坐标。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