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精神坐标闪耀青海湖北岸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丁玉梅 魏雅琪 祁晓芳    发布时间:2025-07-12 07:23    编辑:管理员         
实地参观原子城纪念馆。魏雅琪 摄

  盛夏,青海湖的风吹过金银滩草原,拂过原子城纪念馆前的国旗。7月9日至10日,2025年“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来到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在这片孕育了“两弹一星”精神的热土上,探寻新时代的文明脉动。

  原子城纪念馆内,一段段旧影像传出那段攻坚克难的激情岁月,影像声音不大,却在馆内烙下长久的回声。海北州委宣传部副部长石生莲向记者们介绍道:“这里封存着民族的集体记忆,‘两弹一星’精神早已成为海北发展的精神基石。”

  “纪念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我们的工作主要围绕收藏展示、研究开发、宣传教育三大功能展开,目前我们征集实物3000余件(套),鉴定为革命文物的1201件(套),其中珍贵文物455件(套)。”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副馆长杜文林指着展柜里锈蚀的工具说:“这里的每件展品都是活教材,要让年轻人懂得什么是家国担当。”

在门源县大沟脑村围绕“十有工程”、移风易俗等情况开展集体采访。魏雅琪 摄

  这份精神力量,正在高原小村落地生根。在海晏县青海湖乡达玉五谷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墙上,张贴着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村里的幸福食堂内,老人们正吃着西瓜,享受夏日的悠闲时光。

  近年来,海北州围绕‘十有’工程建设任务,以党建为引领,聚焦老年人就餐实际困难,在提升助餐服务质量、探索助餐服务模式、强化助餐服务保障等方面,以普惠性、多样化为发展路径,因地制宜打造老年人“幸福食堂”,让农牧区老年人日常就餐省心、安心、放心、开心。

  转向海晏县克土治沙点,眼前的绿意让人难以想象这里曾是连片的沙丘。常年在这里工作的海盐县草原站站长石德荣,轻抚樟子松枝叶感慨道:“我在这干了二十年,当年栽下的小树苗,现在都成林子了。”管护员华什才接话道:“十四年了,我天天在这片林子里转,看着沙退了、草绿了。值!”

海晏县克土治沙示范区实地参观。魏雅琪 摄

  在门源回族自治县,不久前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的门源百里花海蜂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晓明打开蜂箱展示:“我们从保护蜜蜂、维护生物多样性出发开展事业,公司蜂产品成功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同时积极发挥企业爱心,践行助残责任。”

  来到阴田乡大沟脑村时,八名学生正接过崭新的行李箱。“村里给每个考上大学的孩子都备了礼物。”村党支部书记朱发山边说边带记者们看广场上的村规民约“村里通过红白理事会,提倡文明婚嫁丧事简办,效果非常好。这两天我们正提倡丧宴的十二道菜减到四道,等会准备入户宣讲这事呢!”

  最后一站是位于门源县仙米乡桥滩村的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副馆长康维发指着互动展区介绍:“科普馆是个‘微型’祁连山,在馆内能看见山能看见动物也能看见种子,开馆两年来通过生态研学共接待近11万人。”

  馆内来自桥滩村的讲解员董桂玲,忙着整理讲解材料,大学毕业后她回到村里成为科普馆的讲解员,谈及自己的这份工作,她爽朗一笑:“以前觉得家乡偏僻,现在每天向游客介绍家乡的山水,特别自豪。”

  夕阳给金银滩草原镀上金边。从原子城的无声丰碑,到达玉五谷村的幸福食堂;从克土沙地里的防护林,到大沟脑村简办的宴席;海北各族群众把精神传承写进了生活点滴。当董桂玲在仙米林间的讲解声随风飘远,这片土地正用最朴实的方式证明:扎根大地的精神坐标,终将孕育出枝繁叶茂的文明之树。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