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拥抱、水环绕、绿浸染、道畅通、居舒适……
7月,当滚滚的车轮走进共和这座古老而又充满勃勃生机的城市,这场高原竞技的体育盛宴用惊心动魄的比赛、激动人心的对决让我们再次相聚。
从青海湖的浩渺烟波里出发,走进龙羊峡的险峻峡谷,自然奇观与人文创新在此交汇。站在“泛共和盆地”的新起点,充分感受到共和绿色发展的脉动,有太多高质量发展的“机”与“势”,有太多以系统思维整体考量泛共和盆地生态圈建设的“血”与“肉”,锚定“泛共和盆地”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目标,加快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和撤县设市步伐,推进更高水平改革开放,放大区域中心城市“虹吸效应”,让我们感受到一股强劲的力量和向上的趋势。
看“蓝海”——清洁能源大占比
水丰、光富、风好、地广。
“碧水映丹霞,光伏接连天。大数据,绿电网,新能源……”耳畔响起的这首优美动听的旋律,印证出海南州府所在地共和县这片饱含绿意的土地,正是全省清洁能源发展中耀眼的存在。
截至目前,海南州清洁能源并网装机3066万千瓦,年发电量463亿千瓦时,分别占青海全省的46%和45%,通过发展清洁能源一举实现了由传统农牧业向以清洁能源为代表的绿色新型产业的重大转型,清洁能源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海南建设的主引擎。
推动水、风、光、储能、地热“五子登科”,在不断扩大电源规模和电能质量的基础上,利用海南州丰富的水能、干热岩等资源,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储能和地热资源开发应用,力争“十五五”末清洁能源装机突破7000万千瓦。
在最贫瘠的荒漠化土地上绽放的“惊艳之花”。当光伏与黄沙相遇,变身成为科技感十足的“蓝海”时,数据是最有力的说明,据测算,光伏园区建成后,风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30%、植被覆盖度达80%。
为合理利用园区内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业,光伏企业与塔拉滩附近的村集体结对共建、共同打造光伏生态牧场,每年6月至10月入园进场免费采食,有效破解企业管理难题,又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羊粪又成为草的天然肥料,改善塔拉滩贫瘠的土地。
“光”之所向,“伏”射万家。随着“蓝海”间,成群的藏系羊悠然地啃食青草,远远望去好似一粒粒珍珠撒在光伏板间。截至目前,共和县塘格木、沙珠玉、恰卜恰、铁盖及兴海县河卡镇红旗等5乡14个村,与黄河水电、大唐、国能等10家光伏企业共建光伏生态牧场14个,养殖规模达1.3万只,成功探索构建了“光伏产业+绿色养殖+生态保护”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不仅如此,海南州以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在全省绿色算力布局中,将海南州列为全省打造“1+2+N”绿色算力体系其中一区,海南州立足州情实际将绿色算力产业作为全州“四大产业”之一,提出打造算电协同发展“零碳”产业集聚地的目标。
在党员干部眼里,清洁能源的“蓝海”是学习借鉴、拓宽视野的“宝地”;在游客眼里,清洁能源的“蓝海”是一处难忘的风景胜地;在群众眼中,清洁能源的“蓝海”是促进旅游发展,带动当地村民增收的“宝地”。
兴业态——文旅融合大协同
作为唐蕃古道上的重镇,共和县恰卜恰镇历史悠久、文化瑰丽,是海南州政治、经济、文化和物流中心。如何在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先行区中作出共和贡献?共和县集思广益,做好“生态+文化+旅游+音乐”文章,推动共和县文化旅游事业和经济社会繁荣向好向快发展。
骑行在我国最大咸水湖——青海湖畔,雪山的冷峻、湖水的远阔、湿地的水灵、草原的辽远尽收眼底,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名单的青海湖裸鲤在这里出现“鱼翔浅底”的壮观景象。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从循着博物馆去打卡,到“跟着演出去旅游”“跟着赛事去旅游”;从美食之旅、红色之旅,到非遗游、研学游……人们越来越注重在出行的同时体验历史人文,品味特色文化。
从举办共和县2025年迎新春暨藏历年“乡村振兴杯”民族团结传统射箭赛,吸引全县乡镇村55支射箭队、1000名队员参赛,设置复合弓、反曲弓、牛角弓三个弓种,促进了民族团结和乡村交流。
顺利举办2025和美共和“拳力以赴”综合格斗、长兵格斗挑战赛,全国5家俱乐部45人参赛,提升了共和在体育赛事领域的知名度。
举办“中国梦·劳动美”庆“五一”干部职工运动会,共和县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民族团结杯”第十七届中小学生足球联赛等,当文旅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始末,高质量发展文旅融合产业不断升级,从过去单一的旅游方式向着全域、全季、全时游转变,带动文旅、体旅融合高质量,也让青海湖的品牌更加响亮。
龙羊峡以依山傍水的地形特色、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发挥乡野园林、地热温泉、丹霞土林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积极培育以田园观光、休闲度假、乡野民宿等为载体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成功打造“红色+体育+生态”旅游综合体。
文旅融合的故事还在共和不断上新,传统服饰展示、音乐嘉年华、文化旅游节、体育赛事等成为新的增长点,激发消费全新活力,沉浸式文旅的新产品、新场景、新业态不断涌现,为文旅市场发展注入新动能。
引新风——县域经济大跨越
一个区域的发展,与文明程度及全民素质成正比,是发展软实力的重要参照系。
生态良好,魅力独具,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关注,知名旅游景区继续增加、红色文化大放异彩、节庆活动更加丰富、全民健身蓬勃发展、文旅项目建设有序,可以说文体旅融合产业已成为共和县推动旅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如今,聚焦“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共和县印发《共和县备战旅游旺季专项行动方案》,开展餐饮、住宿、交通、市场、购物、娱乐“六大环境”整治行动,持续推动旅游乱象整治成果巩固,切实防止乱象反弹。
针对班禅敖包、东格尔观鱼台等观景点标识标牌不明显问题,统一设计并投放观景点导览、停车场指引、安全提醒等标识标牌79个。认真落实青海湖旅游项目生态环境保护“三证”管理机制要求,结合当前生态旅游发展实际情况,采取先行先试方式,成功引入共和文旅产业投资公司入驻班禅敖包观景点,不断优化运营管控环境。
共和县南山观景台观光缆车、湖东种羊场海神亭亲水平台等16个项目已提交至省文化和旅游厅,努力争取纳入正在编制的《环湖12个观景点提档升级规划》。同时,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围绕龙羊峡沙漠旅游、环湖地区低空经济资源开发分别与青海玺恒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和共和湖航航空旅游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招商引资协议。
大湖之畔,共和再次以美丽的市容市貌、完善的配套设施、贴心的服务保障欢迎比赛选手及各方宾朋,再次以自信的姿态、坚定的绿色发展理念拥抱环青赛,正开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新模式。
当发展的强音在时间中沉淀,青海湖的浪花拍打岁月的堤岸,龙羊峡谷的风雕刻着时代的年轮。共和县的文旅融合,不仅是基础设施与产业数据的跃升,更是高原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大湖之畔正收获“诗与远方”的美好生活,高原文化也由此焕发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