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早晨,天空中飘起小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满坪镇山区冷风阵阵,但满坪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马福云依然一身干练的白衬衫、西裤,站在雨中等待。
等两位专职调解员到办公室后,马福云急匆匆召集大家开会。
“上次新建村的婚姻纠纷,得联合妇联和法律顾问再次入户调解。”
“满坪村和大滩村的农民工工资纠纷,我们下午到现场再跟进一下。”
“这件事主要有两个问题,你现在就打电话问一下。”
……
工作人员刚坐下,板凳还没坐热,马福云就已经安排了三四项工作内容,但工作人员早已习惯了他的“雷厉风行”。
马福云的做事风格一方面是个性使然,一方面与刑警的工作经历有关。
8年刑警生涯后的2017年12月,马福云前往李二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任职,开启人民调解员的生涯,随后的8年间,他又到甘沟乡、大庄乡、满坪镇任人民调解员。
“甘沟乡的婚姻纠纷比较多,大庄乡的信访比较多,满坪镇的邻里琐事比较多……”
马福云说,刑警的工作与调解员的工作相辅相成,都是与老百姓打交道、都是为民办实事,但调解员的工作虽千头万绪,却更能直接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
在做人民调解员的8年间,马福云接触过无数棘手的劳资纠纷。
2024年7月,因灾后重建项目工程款被拖欠,十多位农民工上门集体讨薪,马福云首先联合派出所、综合治理中心工作人员、村法律顾问组成专业调解团队,然后分别与农民工代表、工程负责人沟通,了解诉求,最后召开多方协调会,邀请县检察院、县劳动监察大队工作人员进行法律和业务指导。
这样的创新举措,让村民告别了耗时耗力的“讨薪路”,还让纠纷顺利化解,村民们感受到了踏实和暖心,那一面面锦旗便是证明。
马福云说:“这十多位村民的工资,摊到个人手中,有的3000多元,有的1000多元,对有些人来说数目不大,但要让村民花时间去讨薪,耗费心力不说,最终也会失去对人民调解的信心。”
专职调解员朵成忠由衷地赞叹:“马主任很负责,无论遇到多小的纠纷矛盾,他都会第一时间介入调解,一次不成功就两次,直到调解成功。”
2023年深秋的一个傍晚,满坪镇山庄村两户邻居因宅基地界限问题发生冲突。得知情况后,马福云带领调解小组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只见两户人家门前堆满了石块、树枝,一方是性格急躁的农村中年妇女,另一方是固执的老人。
“当时双方情绪激动,手持农具对峙,围观群众越聚越多,现场气氛剑拔弩张,争吵声、叫骂声此起彼伏。”
马福云回忆,他首先安排村妇联主任稳住这位妇女情绪,自己则蹲在地上耐心与老人沟通,通过拉家常的方式,逐渐让老人放下戒备,开始诉说自己的委屈。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耐心疏导,双方情绪终于缓和,同意坐下来协商解决问题。
第二天,马福云又邀请村“两委”干部、土地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以及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再次组成调解小组,重新丈量宅基地,并让双方签定协议。
“说起来云淡风轻,但大家都知道要让这件‘芝麻大的小事’推进下去,不让双方产生更深的隔阂,还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条条框框行不通。”
旁边的年轻调解员李海俊说,马福云在调解现场,除了和群众拉家常,还要动手搬砖运石头,让事情在行动中一点一点推进。
看似玩笑话,里面却藏着基层人民调解员工作的“密钥”——一双“豁得出去的手”,一张“抹了蜜的嘴”,才能让大事化了,小事化无。
最后,通过马福云的“情感沟通+折中方案+邻里和谐”,让矛盾双方感受到了彼此的善意与诚意,再运用折中方案促进双方达成共识,最后通过强调邻里和谐来巩固调解成果,这种创新举措,让无数有着多年积怨的邻居相视一笑,化干戈为玉帛。
李海俊说他跟着马主任学了不少东西,第一个就是在调解当中学会了踏踏实实做人,勿以善小而不为;第二个,就是既要懂得用法律的手段维护村民利益,更要懂得村里的人情世故。
如今,在马福云的带领下,李海俊已经可以独立完成调解工作,前不久他还收到了一面写着“思民生解民忧 做实事暖民心”的锦旗,他说这份工作让他倍感自豪。
马福云扎根乡土,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矛盾、用智慧促进和谐。八年来,他先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200余件,调解金额达300余万元,节约群众诉讼成本20余万元,案件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
他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篇章,真正成了自己心中那个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贴心人”。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