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黄河“彩篮”变“金篮”的价值跃迁
——青海县域经济发展观察·循化篇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李庆玲 牛玉娇 刘娟娟    发布时间:2025-07-11 09:16    编辑:许娜         

  繁花绽放黄河岸,游客涮着棚中鲜。如此诗意的画面背后,是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黄河彩篮”高原农业的深刻变革。

  在这里,智慧大棚数据跃动,“土专家”与科技共舞,昔日的“菜篮子”正跃升为科技赋能、旅游引流、加工增值的富民“金篮子”。农业产业园区、食品加工车间内,正以“钉钉子精神”,精准发力于收益与民生的平衡、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在这里,种植户车轮滚滚,农耕人新房矗立,育苗棚里孕育希望,乡间道路花团锦簇,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的高原农业“破茧成金”新图景,正在黄河臂弯里绚丽铺展。

QQ图片20250711054358俯瞰“黄河彩篮”。马建斌供图

  田野里的“一根钉”

  “春光明媚,‘黄河彩篮’入口处的杏林迎来盛放时节,粉白花瓣如云似雪,在高原澄澈的天空映衬下,簌簌飘落。树荫下,三三两两的游客支起野炊帐篷,铜锅里的清汤翻滚着刚采摘的有机蔬菜,那生菜叶上还沾着晨露,西红柿切面泛着沙瓤的光泽。”

  这是定格在循化县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管理委员会党支部书记、主任马建斌手机中一张照片里的画面。“游客涮着我们现摘的菜,夸比城里超市的新鲜。”马建斌说着划动屏幕,下一张照片是在农户暮色中的采摘场景,归家的农妇电动车筐里堆满鲜菜,她们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6月2日,站在“黄河彩篮”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入口处,马建斌的目光扫过一片杏林,他对记者说:“循化是全省的五业融合发展试点县,‘黄河彩篮’不仅要产出蔬菜,如今也打算发展生态旅游。以今年的林下经济为例,一星期来了1000多人,导游加了我们的微信,每天带游客过来,他们说明年还要来。”

  一片小小的果林,让我们看到,在“黄河彩篮”发展林下经济,赏花热变成富民产业,这里正探索更多可能。记者对“黄河彩篮”的探访也由此开始。

  第一站是园区里的智慧小院,6个样板棚如同微型农业科技馆。大棚怎么实现“智慧”?分布在大棚里的各类科技传感器告诉我们,只需要登录“希望田野”App,就能看到屏幕上跳跃着的实时数据,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墒情、氮磷钾含量等一览无余。

  “土壤的温度就像人的手脚,保暖做不好作物也会‘感冒’。”马建斌轻点屏幕演示远程放风系统。站在水肥一体化设备前,他算了一笔账:“过去打药需人工背负喷雾器劳作大半天完成一个棚,现在十分钟完成,效率提升数十倍。”

  然而现代化也带来隐忧。“设备取代人工虽是进步,却可能挤压农民就业空间。一个样板棚投入仅需3万元,却实现豆角与辣椒套种、轨道车自动运输,水肥全自动化,只在采摘环节保留用工。”马建斌坦言矛盾。

  现代化是设施农业的发展趋势,但如何在效率与民生间寻找平衡点,仍需探索。

  “其实,智能化并未消解人的价值。”马建斌坚定地说:“园区里入驻了来自陕西、甘肃和海东各地的种植户,我们会集中进行实操培训,这些有着常年种植经验的种地‘老把式’,也是园区发展的珍贵财富。”

  正如马建斌所说的那样:“农业是一个慢产业,需要‘钉钉子精神’”。

  顺着振兴路走入园区,种植户张兴忠家种植的陇椒正在采摘,大棚里,两米多高的辣椒树整齐地悬挂着,郁郁葱葱。二三十名妇女穿梭其间,一边熟练地采摘辣椒,一边热络地聊着家常,手上的活计却丝毫不耽误。

  “经过多方考察比较,我们最终选择了循化‘黄河彩篮’作为辣椒种植基地。”张兴忠满怀信心地介绍道:“这里得天独厚的冬季温暖气候,配合高标准的大棚保温设施,为辣椒生长创造了理想环境。园区完善的水电保障体系更是为稳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们的辣椒凭借出众的品相和独特风味,在市场上形成了品牌溢价,同等品种比其他产区高出0.3-0.5元/斤,通过订单农业模式远销北京、山东、湖南等地。”

  园区的发展不仅为种植户带来收益,更显著带动了周边农户妇女就业增收。从西宁嫁到查汗都斯乡的艾米尔,这位曾经的农村家庭主妇如今成为园区辣椒大棚的采摘工人。每天清晨,她只需骑电动车五六分钟就能到达工作地点,负责辣椒采摘和包装工作,日收入稳定在100元左右。

  “现在有了自己的收入,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艾米尔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园区内像艾米尔这样的当地妇女还有很多,家门口的工作机会不仅让她们实现了经济独立,还显著提升了生活质量。马建斌用一个对比说明了这一变化:在园区务工的工人们,其出行方式从最初的步行,逐步升级为两轮电动车、三轮电动车,再到如今的“老头乐”代步车,个人积蓄也达到了上万元。

  在园区内,育苗专家车武斌正在他的“绿色工厂”里忙碌着。跟随循化县黄河菜篮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晓军的脚步,记者走进一座现代化的育苗基地,只见不少前来选购种苗的农户们正仔细挑选着心仪的幼苗。

  在“黄河彩篮”种植大棚8年多时间,这位有着丰富育苗经验的老师傅,今年已培育出西瓜苗十余万株、冬瓜苗五万株,以及辣椒、西红柿等各类蔬菜苗,单个大棚年育苗能力超过三十万株。

  “最初我也是外购种苗的种植户”车武斌轻抚着嫩绿的幼苗说:“后来才明白,只有自己育苗才能真正把控品质。从选种开始就要精益求精,好种子才能育出好苗子,最终种出优质果蔬。”他特别提到,自己大棚出产的西瓜和羊角蜜甜瓜在西宁市场备受追捧,往往供不应求,销路完全不是问题。

  暮色中的“黄河彩篮”,运输车灯划破夜空。大棚里的桃子、甜瓜散发出甜蜜的香味,带着露珠的辣椒即将跃上千里之外的餐桌,育苗棚里舒展稚嫩叶片的瓜苗,如同高原上的产业融合种子,正在黄河臂弯里长成参天大树。

QQ图片20250711054406青海化青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的工人正在分装产品。公司供图

  车间里的“智慧芯”

  当杏花落尽,另一种香气在循化现代产业园区弥漫开来。走进位于园区的青海真穆盛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迎面而来的是空气中弥漫的诱人辣椒香气。公司入口处的展示台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产品样品,生产车间里,沸腾的炒锅里翻腾着红亮的辣椒酱,灌装线正将浓香锁入玻璃瓶。半自动贴标机有序运转,身着全套防尘服的工人们,正在进行最后的质检工作。

  车间外,总经理马占全凝视着生产线,这位曾经的调味品批发商,如今在500平方米的免租厂房里,开启了他的“酱料革命”。曾经8年的经销经历,让马占全敏锐嗅到市场空白。“市面上清真豆豉酱、蒜蓉辣酱稀缺,而我们有得天独厚的循化辣椒。”

  2023年盛夏,当园区招商负责人韩玉花递来三年孵化政策时,他果断投入200万元创业资金。空旷的厂房框架里,蒸煮锅、半自动灌装机等设备次第落地。

  但创业的艰难超出预期,风味绝佳的牦牛肉酱虽在西宁热销,却难敌外地产品的价格战。“我们的原料成本比较高,没有什么竞争优势,推广还是困难,处在亏损阶段,但我们有信心扭亏为盈。”马占全抚摸着中东客户寄回的样品瓶,展会上收获的海外顾客询问成了新的曙光。

  在园区内的青海化青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另一种融合实验已开花结果。步入该公司一楼的撒拉铺子展示区,双层展架整齐陈列着丰富的产品线:Q弹的豆干、多款风味的植物牛肉系列产品、爽脆的魔芋系列产品、卤香鸡蛋等特色食品。工作人员热情地拆开一包麻辣口味的产品邀请品尝,浓郁的香料气息瞬间在舌尖绽放,辣而不燥的独特风味令人回味。

  其实,展架之外,这里也陈列着令人惊叹的公司发展“进化史”:从2008年的养鸡场,到2024年诞生的“植物牛肉”,从单一养鸡到零食界的佼佼者。

  一旁,生产经理王海辉拿起琥珀色的卤蛋介绍:“这是我们养殖场的蛋鸡所产,但真正的王牌在这里——”他展开一种叫“植物牛肉”的零食横切面,大豆蛋白纤维呈现出完美的肌理:“没有动物脂肪,却有牦牛肉的嚼劲。”

  “植物牛肉”的生产线,承载着这家企业三次转型的勇敢尝试:2017年豆干试水,2021年突破植物像肉的口感技术,2024年推出虎皮鸡爪。如今四条生产线昼夜运转,从当地招收的工人娴熟操作着设备。

  然而深入了解,王海辉坦言当前企业面临三大困境:一是员工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培训难度大;二是专业人才匮乏,特别是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方面;三是资金短缺制约了自动化升级改造。

  面对这些挑战,企业正多管齐下寻求突破:通过参加校园招聘广纳贤才,积极参与政府组织的各类展会,既开拓了市场,又学习了行业技术标准和质量安全管理经验。同时,通过展销会及时把握产品迭代趋势,预判市场风向。

  从一个车间到另一个车间,记者调研发现,产业升级面临共性瓶颈。一方面,品质坚守与市场拓展难以平衡,真穆盛辣酱为保持传统风味坚持采购本地辣椒,却因原料成本高导致经销商接受度低;另一方面,创新意愿与人才储备存在断层,撒拉铺子虽具备新产品开发意识,却受限于专业研发团队缺失而难以实现技术突破。

  可喜的是,破局之路已初见端倪。马占全牵头,正借势“一带一路”开拓国际食品市场;撒拉铺子采取双轮驱动策略通过校园招聘引进专业人才补强研发短板,另一方面推动销售渠道数字化转型,在保持线下固定客户基本盘的同时,已初步建立起自有直播团队。

  当“黄河彩篮”的最后一筐辣椒装车启运时,真穆盛的生产线已飘起炒制的辛香,撒拉铺子车间弥漫出卤制新品的馥郁气息……在这片黄河滋养的沃土上,高原农业正书写着产业振兴的新篇章。以“五业融合”为特色的“黄河彩篮”产业基地,不仅充实着千家万户的菜篮子,更带动着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钱袋子。流水线上跃动的不只是酱料与豆干的醇香,更跳动着高原农业突破地域限制、走向广阔天地的强劲脉搏。

QQ图片20250711054414育苗专家车武斌正在他的“绿色工厂”里忙碌着。李庆玲 摄

  记者手记:黄河岸边的故事在破土新生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山脊,坐落在黄河岸边的578栋日光温室次第苏醒闪光,宛如大地馈赠的珍珠项链。站在黄河岸边极目远望,眼前的河水宛如一条碧绿的玉带,在丹霞峡谷间蜿蜒流淌,远处金黄的油菜花随风摇曳。天高云淡,河畔清风徐来,令人顿觉神清气爽。

  在这样一幅“黄河彩篮”馈赠给高原的四季画卷里,我们看到马建斌正弯腰检查西瓜地里的瓜苗长势。眼前这位脸颊黝黑却眼神明亮的汉子,四年前从扶贫一线转战至此,他已然将足迹烙进每寸土地,“这里的每株苗都认得我的脚步声”,他笑着说。

  “黄河彩篮”曾经历一段成长的阵痛期,管理体制的反复更迭、经营制度不完善等,让园区几近荒芜。但好在人们没有辜负这片土地,2021年8月,海东市将“黄河彩篮”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产权划归循化县,由县上全面负责管理运营,自此“黄河彩篮”迎来“新生”。

  “黄河彩篮”如同深扎在高原的根系,而园区管委会就是滋养根系的活水。当管理机制完成蝶变,种植户们终于不再只是埋头种地,园区管委会架起政策落地的桥梁,循化县黄河菜篮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则打通市场对接的脉络,让曾经面朝黄土的耕耘者,如今也在逐渐读懂市场的语言。

  现在走进园区,育苗基地建起来了,绿色认证做起来了,科技大棚用起来了,一个个散发着果蔬香的大棚里,绯红的桃子、金黄的蜜瓜、鲜红的草莓以及翠绿的西瓜等组成彩虹方阵,通过冷链车走向全国各地。

  马建斌说:“作为全省五业融合发展的试点先锋,循化县正以‘黄河彩篮’为试验田,谱写农体文旅商融合的新篇章。今年四月的杏花吸引首批游客踏春而来,这片土地敏锐捕捉到‘以花为媒、接二连三’的产业机遇。”短短月余间,紫藤长廊已沿黄河岸线蜿蜒舒展,凌霄花与海棠错落绽放,油菜花田铺就金色地毯,这些精心布局的景观带,既是“农业+旅游”的生动实践,更是对三产融合发展的具象回答。

  园区的每条道路上,每个大棚里都留下了马建斌的身影。看着种植户喜笑颜开,看着满载果蔬的货车驶向远方,“累并快乐着”是他常挂嘴边的话。距离“黄河彩篮”不远处是红光村,在这片滋养过红军的土地上,新时代的奋斗者正用汗水续写着“红绿相映”的篇章。

  黄河水千年奔流,而岸边的故事,一直在破土新生。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