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宁市城东区大众街街道,一幅“骑手友好路线图”近日成为外卖骑手们配送路上的“宝藏指南”。
“路线图详细标注了小区内各楼栋的具体位置、行进路线等信息。以前绕来绕去的‘寻楼之旅’,现在变成了‘按图索骥’的精准配送。自从有了这张图,送餐效率大幅提升,再也不用在小区里兜圈子了。”外卖骑手陈建龙说。
从“门难进”到“指引图”,这背后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
大众街街道辖区活跃着大量外卖骑手、快递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他们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熟悉商圈楼宇,是基层治理的“潜力股”。如何把这些“流动力量”凝聚起来?城东区夏都红骑手东蜂外卖党支部应运而生。
“有了党支部,就像找到了家,有了归属感!”陈建龙的话,道出了众多党员骑手的心声。
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党支部更加注重解决外卖小哥的难心事、烦心事。一系列暖心举措接踵而至:定制爱心体检套餐,为骑手的健康保驾护航;发放全家福拍摄卡,弥补他们因忙碌而错过的家庭时光;定期邀请消防、交警开展培训,筑牢安全防线。点滴关怀,让党组织的温暖直抵人心。“党组织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了,近期收到了4名小哥的入党申请书,他们入党的积极性非常高。”大众街街道梨园社区夏都红骑手东蜂外卖党支部书记鹿红英告诉记者。
在中惠万达广场旁,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夏都红骑手·东蜂驿站”,成了骑手们的“避风港”。推门而入,空调送来清凉,桌子上备着水,书架上摆满了书。“累了能歇脚,闲了能看书,心里烦闷还能找大伙儿喧个,这就是我们的‘家’!”陈建龙笑着说。
驿站里,有一面为满足骑手们的微心愿而设立的心愿墙。骑手们在心愿墙上反映,小区不让外卖员进,希望帮助解决一下。在街道的多方协调下,不仅让小区敞开了大门,还诞生了那张贴心的“骑手友好路线图”。
这份温暖的回应,激发了骑手们的主人翁意识,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基层治理中,先后有25名骑手化身“食安哨兵”,65人成为“流动网格员”。他们穿梭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发现问题随手拍、随时报,从城市的“摆渡人”华丽变身为基层治理的“参与者”。
大众街街道不仅新就业群体数量大,辖区内商圈也多。为做优商圈党建,有效凝聚新就业群体,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在中惠万达广场2楼打造了“暖东同芯圈”党建微综合体。
记者跟随城东区大众街街道梨园社区党委书记刘岩来到“暖东同芯圈”党建微综合体,社区文艺队正在大厅排练节目,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这里可是个‘百宝箱’!”刘岩介绍,这里由便民服务区、暖东“充电站”、人民调解室、图书角等功能区组成,开展党建活动、政策宣传、便民服务、矛盾调解、文化展示、安全培训等活动。商场提供场地,社区带来人气,双方实现了“双赢”。
“通过社区,我们和相关职能部门建立了联系,办业务省时省力。”从业十几年的西宁中惠万达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段志龙对“暖东同芯圈”的“作用”感触颇深。他说,“今年我们有一批新进商户,相关部门主动上门为商户办理营业执照,我们和商户感觉特别温暖,这份贴心服务,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社区不仅是“桥梁”,还是调解矛盾纠纷的“终点站”。“前段时间,商户和消费者因为沟通不畅引发纠纷,商场调解无果后,我们联系了社区。社区介入后,组织双方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沟通,最终让矛盾迎刃而解。老百姓信任社区,有问题都愿意找社区解决!”段志龙感慨道。
大众街街道坚持将商圈发展嵌入基层治理格局,针对商圈发展热点和难点问题,强化供需对接,优化服务联动。依托“暖东同芯圈”党建微综合体,探索建立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商圈专属网格为架构的基层治理模式,针对消费者和商家之间存在的消费投诉纠纷,由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联合商家、消费者、公益律师召开“商圈联席会议”,常态化地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争取“小矛盾不出网格,大矛盾不出商圈”。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已经前置化解了16起商圈内的矛盾纠纷。
从“骑手友好路线图”的贴心服务,到“暖东同芯圈”党建微综合体的暖心功能;从新就业群体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到商圈企业与街道社区的良性互动,大众街街道通过用一个个温暖的细节,勾勒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生动图景。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