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青海要闻

【援青礼赞】一首雪域赞歌 “沪果”同心联唱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余 晖 李永波    发布时间:2025-07-10 07:24    编辑:管理员         

  在平均海拔超过4200米的雪域高原,一条跨越2500公里的援建之路,将黄浦江的暖流注入三江源的苍茫群山。

  2022年7月,第五批上海援青干部人才接过第四批的接力棒,再赴“山海之约”。他们继续肩负国家战略使命,续写“沪果”两地同胞心手相连的深情篇章。

  从基础设施的“钢筋铁骨”到改善民生的“毛细血管”,从产业发展的“造血工程”到文化交融的“精神纽带”,上海援青团队以“果洛所需、上海所能”的务实姿态,在高原大地刻下高质量发展的清晰年轮。

  这里,有援青医生坚守的无影灯,有援青教师为藏族学子点燃的知识星火,有援青党政干部跋涉草甸时留下的霜迹足印。当明灯照亮牧民的帐房,当生态合作社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当牛羊绒工坊让指尖技艺走向国际……上海与果洛的共同答卷证明:援青不仅仅是资金与项目的叠加,更是发展理念的共鸣和生命温度的延续。

上海援青走遍果洛医教结合公益行。果洛州人民医院供图

  绘五彩音符,放飞学子梦想

  “同学们,新发展理念包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谁能说说自己的理解?”

  “老师,我们家草场用上了无人机,放牧效率高了,草势监测也更方便,这就是创新。”

  “老师,我理解的绿色,就是家乡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

  6月19日,在果洛州民族高级中学高一(1)班,一堂生动的思政课正在进行。同学们踊跃发言,与思政教师王皓晾分享感悟。

  2024年2月29日,时任上海市北虹高级中学副校长的王皓晾主动请缨,作为第五批上海援青干部人才,跨越千里来到果洛州民族高级中学担任校长,开启为期一年半的教育援青工作。

  初到学校,来不及熟悉环境,她便面临紧迫挑战——距离高考仅剩百余天。凭借三十余年教学经验,王皓晾迅速制定方案:数据化分析,精准化教学。仅用一周,她通过召开高三年级教师会议、发放高考问卷等方式,掌握了每位考生的学习情况。随后,她整合上海援青教师、海东支教队伍及本地教师三支力量,为不同层次学生匹配相应教学方案。最终,在她的带领下,2024年学校本科上线67人,实现了逆袭突破。

  “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王皓晾介绍,“作为校长和思政老师,要让思政课‘入脑入心’,必须让学生走出课本,在活动中领悟价值。”一年多来,王皓晾力推“行走的思政课”,分7次带领110余名学生远赴上海研学。高一(1)班学生更曲多杰对此深有感触:“王校长带我们参观上海汽车博物馆,一件件展品让我了解到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也切身感受到中国近现代汽车工业的变革,这段经历是我成长中最宝贵的财富。”

  在王皓晾的推动下,学校组织8名学生首次参加2024世界机器人大赛北京锦标赛并获三等奖;挂牌成为青海首个中国创造学会实验基地学校;组织两名学生首次入围上海虹口区“彩虹计划”,将于8月31日登上专业舞台参演戏剧;组织首届校园教学论坛;举办首届校园科技节……这些都是王皓晾与上海援青教师一年多来用心血和行动结下的累累硕果。

  谈及援青感受,王皓晾表示:“在剩余不足一个月的援青时光里,我将站好最后一班岗,引导孩子们发挥特长,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让学校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

“久治光明行”医疗团队开展白内障手术。久治县人民医院供图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校长常途(上海援青)与学生互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供图

  谱生命乐章,守护人民安康

  “王曼巴(‘曼巴’藏语意为医生),挂真切(藏语意为谢谢),您救回了我们孩子的命,您是我们全家的恩人!”6月17日,果洛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的病房门口,一位颅脑创伤患者的父亲紧紧握住医生王旭阳的手,哽咽道。

  2023年,时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的王旭阳,积极响应对口援青号召,来到果洛州人民医院担任院长助理、创伤中心主任,开启了医疗援青之路。

  “初到果洛便经历了一场难忘的抢救。”王旭阳回忆:“一位四川游客深夜突发意识不清、四肢抽搐,我们立即开通绿色通道,完成了果洛州首例脑血管造影手术。”这场与生命赛跑的急诊,开创了果洛州此类手术的先河。

  王旭阳介绍:“作为果洛州人民医院院长助理,我主要分管门、急诊部及五大中心创建工作。”援青两年间,他积极协调,成功助力医院获得青南地区唯一的二级创伤中心资质,并推动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相继建成。他与上海援青医疗团队共同打造的“两小时生命救治圈”成效显著,累计收治疑难危重患者600余例,已成为援青亮点品牌。

  此外,王旭阳牵头组织多届高端学术会议和学习班,为医院发展注入活力。2024年,医院三四级手术量同比增长22.3%,本土医生持证率也从50%提升至近70%。

  如何让医疗援青覆盖更广,使优质资源真正下沉基层,拓展“健康中国行”的辐射面?为此,王旭阳与果洛州人民医院院长周晓辉(上海援青)以及上海援青医疗团队深入果洛州六县调研,结合当地所需,启动了“上海援青走遍果洛医教结合公益行”活动。

  “一次果洛行,一生果洛情。在剩余的援青时光里,我将继续通过‘传帮带’培养本地医疗人才,补齐医疗服务短板,提升医疗质量,为守护牧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贡献力量。”王旭阳说。

果洛州人民医院上海援青医生为患者做足部治疗。果洛州人民医院供图
甘德县牛羊绒制品工坊牧民正在编织。余晖 摄

  奏奋斗强音,迸发产业活力

  伴着夏日细雨,走进位于果洛州玛沁县大武镇团结路的果洛雪山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雪山食品),20世纪60年代的厂房依然伫立,崭新的车间已然拔地而起。钢筋水泥的“复古工业风”与科技感十足的“现代园区风”完美融合,让这个创立64年的“中华老字号”别有一番体验感。

  而更让人骄傲的是,如今的雪山食品仍坚守着传统匠心,并在第五批上海援青干部人才的精心“呵护”下创新前行,以昂扬之姿走向更广阔的市场。通过上海市消费帮扶联盟团队的技术指导,雪山食品在产品研发、包装设计、风味口感等方面全面提升,成功撬动了上海市场。产品“原切藏牦牛腱”在沪受到消费者热捧。

  “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擘画的‘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宏伟蓝图,通过技术帮扶、消费帮扶、项目帮扶‘三驾马车’,助推雪山食品逐步提质增效。”上海援青干部,玛沁县委副书记、副县长黄捷说。

  不仅仅是扶持本土企业,上海援青干部还积极引导雪山食品参与县域联农带农惠农,助力乡村振兴,解决当地近30名脱贫群众就业,并联合玛沁县生态畜牧业联合总社按每公斤高于市场价2元收购牦牛。目前,雪山食品已具备年产牦牛肉干500多吨的加工能力,生产各类产品300吨,实现年销售4000万元以上,各类产品已遍布上海、北京、西宁各大商超、特产店,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

  甘德,一个纯牧业县。怎样依托当地资源,让发展更“活”?上海援青干部想出了“妙招”:紧扣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打造甘德文旅“样板房”。

  “我们深耕甘德县柯曲镇德尔文村格萨尔史诗文化村的丰富内涵,充分结合‘秘境果洛 玛域甘德’上海春秋包机游的甘德景点布局,先后持续投入援青资金,打造集学藏史、看藏戏、品藏餐、穿藏服、制藏香、购藏品、骑马、射箭等多元一体的互动文旅融合综合活动场所,更好助力柯曲镇德尔文村集体经济稳定增收。同时,引入‘上海工匠’编织技艺,建成运行甘德牛羊绒制品工坊,实现牧民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上海援青干部,甘德县委副书记、副县长沙志斌说。

果洛州玛沁县第一民族小学长三角之声红领巾广播站直播现场。共青团果洛州委供图

  【手记】“山海”不遥远 真情暖高原

  6月16日一早,果洛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里,没有“急活”的上海援青医生、州人民医院院长周晓辉照常进入病区指导查房。病房内,藏族老人德吉紧紧握住他的手,用生硬的汉语说着“谢谢”。这一幕,只是上海对口支援果洛无数温情瞬间的缩影。

  除了日常管理和指导工作外,周晓辉只要有时间,就会带领团队将健康义诊和科普知识送到偏远乡镇,让更多牧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来自上海的优质医疗资源和服务。

  2023年9月,上海援青医疗团队踏上了州域各乡镇的义诊之路。“虽然我们这一批援青人的工作时间快结束了,但我们‘上海援青走遍果洛医教结合公益行’的目标不会变,只要在一天,我们就要争取再多走一乡一村,尽可能为牧民群众看好病。”周晓辉说。

  近两年来,周晓辉带着医疗团队巡诊51次,足迹遍布果洛州40个乡镇,行程达二万五千里,踏出了上海医疗援青路上的“新长征”,惠及15万余名群众,筛查出不少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出生缺陷、白内障等疾病的特殊患者。

  每每看到这些患者因长期得不到治疗病情加重,周晓辉总是心头一震。“现场能看能治的,就尽量多治一些;需要转至州医院甚至上海后方的急危重症患者,我们也会想尽办法送过去。”周晓辉介绍,目前,“上海援青走遍果洛医教结合公益行”累计筛查出各类特殊患者150人,开展免费手术30例。

  “下周准备再去趟玛多,那里白内障患者比较多,我们已经对接好了后方医疗专家,筛查后就会准备手术。”周晓辉说。

  不仅仅是保障高原群众的健康,在果洛州的各个学校,上海援青教育工作者也在三尺讲台上用心浇灌着每一朵高原“格桑花”。在各县、乡、村,有上海援青干部的地方,就有因地制宜、创新发展的特色产业。

  在果洛采访的每一天,记者都被两种力量所打动:一种是上海援青干部“不嫌苦、不知累”的无私奉献;另一种是藏族同胞的淳朴感恩,牧民群众都会主动为上海援青干部送上充满谢意和敬意的洁白哈达。

  三年来,第五批上海援青团队不断刷新着上海援青以来的“历史纪录”,而这背后的温度更为动人。这也让记者深刻体会到:对口支援不仅是一项工作任务,更是一场跨越千里的双向奔赴。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