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雨季让城市凉爽了许多,却让德令哈市河东街道红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四军有点儿发愁。
“这眼看着第三届红光村乡村旅游嘉年华还不到一个月就要举办了,可这雨老是下个不停啊!”村委会办公室里,刘四军来回踱步,神情略显焦灼:“往年请花儿乐队唱三天,游客倒是来了,可年轻人总觉得差点意思。今年,我们得想个法子,吸引更多的人来啊!”
这话要是放在十年前,刘四军想都不敢想。2015年,通过换届选举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成员时,红光村还是个典型的城中村——336户村民主要依靠外出务工生活,耕地撂荒大半,村集体账户上“趴着”的14.7万元,连修条硬化路都捉襟见肘。
“敢想,更敢干!”新班子直面沉疴,直接清退20年“超期合同”,让资产回归市场价值;挨家挨户动员参会,把组织活力重新点燃;还相继成立裕鑫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四海商贸有限公司、红光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在市场浪潮中蹚出产业新路!
2019年春天,刘四军带着村“两委”班子几乎踏遍了光明小区周边撂荒的老宅基地。蹲在一处杂草丛生的土墙根下,刘四军突然灵光一现:“我们村离市区就一两公里,要是修条彩虹步道,种满花卉,不比城里公园差!”
这个提议在党员大会上炸了锅。有人嘀咕:“种花能当饭吃?”党支部连开三晚“板凳会”,党员挨家挨户分析利弊,单纯搞环境卫生维护费时费力,但若是发展田园综合体,不仅能改善生态,更能为村里培育产业。
最终,党支部集思广益,确定了“留老村、建新村”的思路,依托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利用现有闲置土地发展田园综合体。经过前期各项准备,2020年7月,河东街道办事处红光村田园综合体开业。
开业那天,红光村田园综合体里围满了人,里三层外三层。“没有一个厉害的党支部在前面领着干、带着闯,这一切都不可能实现。”党员窦宗元语气笃定。他脚下这片地,两年前还是堆满建筑垃圾的荒滩,现在却是吸引上万市民和游客观光的“网红打卡地”。
“四军书记说得对,跟着党支部干有奔头!”窦宗元指着彩虹步道旁的13.33公顷地,眼里泛着光。前年他放弃了跑运输的营生,承包下这片地种土豆、豌豆、大豆等作物。春种时村集体协调来播种机,秋收时党支部联系超市上门收购。窦宗元说:“每年和合伙人一起种地,总收入能有30万元,比跑运输还稳当。”
近年来,红光村立足村情实际,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为基础,推动多种经营模式发展田园综合体、酒店民宿、仓储物流等,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扎实推进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仅去年一年,红光村集体经济收益230万元,近三年累计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572万元,截至目前,村集体资产规模已突破2000余万元。
更让村民惊喜的是“意外之财”,田园综合体还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加速发展。村民孙生超承包了村里6个新建的蒙古包,从去年8月份开业到现在生意非常红火。“给村里交6万元承包费,值!”孙生超抹着额头笑着道:“书记说这叫‘反哺’,咱不懂大道理,就知道跟着干错不了。”
党支部,不光是带动产业发展的“领头羊”,更是村民的主心骨。
在红光村,党支部不是挂在墙上的牌子,而是村民随叫随到的“家里人”。今年2月寒潮来袭,光明小区两栋楼突然停电。村“两委”连夜召集党员开会:“电网老化是历史遗留问题,可不能让老百姓冻着!”村集体垫资3万元改造线路,党员轮流在工地盯了七天,硬是在春节前通了电。
这样的“应急预案”在红光村有一摞:45岁以上村民的医疗保险集体代缴,考上大学的孩子每人领1000元助学金,缴纳农田灌溉水费……村会计算过笔账:去年村集体230万元收入里,光村民分红和民生支出就占去很大一部分。
如今的红光村,早已不是那个靠土地流转费过日子的城中村。从土地流转的阵痛到三产融合的欢歌,从集体经济的“破零”到资产的千万累积,红光村的振兴密码,就镌刻在那面始终飘扬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的党旗之上。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