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青海要闻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党旗红耀非遗韵 河湟古调唱新篇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陈 俊    发布时间:2025-07-04 07:14    编辑:管理员         
村里的大棚产业。

  “今天给粉丝朋友带来新改编的《乡里和城里一般好》,唱唱咱们村翻天覆地的变化……”7月2日,海东市平安区沙沟回族乡大寨子村,青年演员魏吉智在直播间内向粉丝简单介绍完非遗眉户戏后,随着悠扬婉转的曲调响起,新编的眉户戏将村庄的焕新变迁娓娓道来。而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小红心”和满屏点赞,是对“老戏新唱”最热烈的回应。

  盛夏的大寨子村,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非遗展厅散发着浓郁的戏剧特色,仿佛一扇通往非遗宝库的大门。文化长廊上,眉户戏历史起源和文化特色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让人得以窥见这一古老艺术的深厚底蕴;民俗展柜里,古往今来的戏服、道具整齐陈列,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这份“老戏新唱”的活力,离不开大寨子村党支部的主动作为。作为省级非遗的一张“文化名片”,大寨子村眉户戏曾面临“老艺人渐少、年轻人难留”的困境。2021年,在村党支部书记、第四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来存的牵头下,大寨子村成立眉户民间艺术演艺有限公司。

  自此,一场非遗复兴之旅正式开启。演艺公司组织创排了《移风易俗树新风》《赞盛会》等现代剧目,巧妙地把“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心声融入传统戏剧,古老唱腔与新时代精神相互交融,让眉户戏不仅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文化魅力,更增添了时代艺术气息。

眉户戏排练。陈俊 摄

  同时,全区首个“红色村播平台”在大寨子村落地生根。这一平台成为非遗传播、政策宣讲和农产品推销的多功能阵地。70余场直播,不仅将党的政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到千家万户,让非遗借助网络力量走进更多人视野,还为村民推销土鸡、菜籽油等特色农产品提供了助力。直播累计圈粉7200余人,带动群众增收3万余元。曾经面临困境的戏曲瑰宝,如今在直播间里重获新生。

  循着戏腔的方向漫步村中,宽阔整洁的柏油路从村口向村内延伸,如一条黑色的丝带串联起家家户户。路旁田野里,油菜花绚烂绽放,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一排排青瓦白墙的民房错落有致,既有现代建筑的简洁美观,又保留了传统民居的韵味。农闲的村民,或在庭院中悠闲散步享受宁静时光,或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脸上“写满”幸福。

  “以前村里道路很窄,坑洼不平,房前屋后随意堆放垃圾,卫生环境也不好。现在党员带头清垃圾、种花草、修凉亭,村里的小游园成了茶余饭后的好去处。”老党支部书记秦生龙的感叹,道出了大寨子村颜值蜕变的密码。

  近几年,大寨子村“两委”以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向上争取污水管网和天然气入户、人饮提升改造、“厕所革命”等项目。随着项目建成,曾经污水横流、尘土漫天的旧貌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整洁、宜居的新农村。

  穿过浓荫覆盖的村道往村里走,阳光照耀下,连片的温室大棚熠熠生辉。菜农正忙着采摘、装运着西红柿、茄子、辣椒等新鲜蔬菜,构成了大寨子村党支部“强集体、带农户”的生动图景。

  “这里原来是废弃的土墙小棚,如今通过改造成了村民的‘钱袋子’。”陈来存指向东侧崭新的大棚介绍说,这些是提档升级项目的建设成果,通过实施该项目,大寨子村20栋废旧大棚得以重新利用。村里采取“村集体+企业+农户”的运营形式,引导带动群众创收。村集体以对外承租的方式,每年能够增加收益15万余元。

  承包户祁富国的大棚内,湿润的气息扑面而来,他精心打理的西葫芦长势喜人。

  “我们这里是富硒土壤,产出的蔬菜品质好,拿到市场上特别受欢迎。我承包了二十四个棚,种西葫芦、茄子、西红柿,一个棚一年能挣两万元左右。”祁富国满脸笑容地说,现在村民的钱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从直播间里的非遗新唱,到小游园里的笑语欢歌,再到大棚里的丰收喜悦,大寨子村的每一步跨越都镌刻着基层党组织的担当。正如新编眉户戏里所唱:“百年眉户唱得妙,老人娃娃跟着闹,撸起袖子加油干,改革蓝图要实现。党旗所指之处,正是乡村振兴的方向。”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