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青海要闻

【农经观察】一只高原蜂的产业破茧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罗珺    发布时间:2025-07-03 07:39    编辑:管理员         

  蜂产业是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空中农业”。它具有一次性投入较少、长期受益的特点,基本不占耕地,对环境友好。同时,养蜂与农业联系密切,蜜蜂授粉能显著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是增产潜力最大、成本较低的有效措施。蜜蜂传粉创造的经济价值,往往远超其蜂产品本身收入,甚至高出数倍。

  因此,蜂产业是一项高效的生态避灾型农业,也是大健康产业中极具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青藏高原腹地,一个潜力巨大的特色产业——蜂产业正蓄势待发。青海,这片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的土地,不仅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更蕴藏着独特的生物资源。本文将以花宝蜂业的发展历程为窗口,透视青海蜂产业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前景。

QQ图片20250703063404花宝蜂业的药用车间。罗珺 摄
QQ图片20250703063411工作人员在药用酒制蜂胶生产线上提取蜂胶。罗珺 摄

  青海蜂产业:独特优势与价值洼地

  青海,在全国蜂产业版图中地位重要却又常被忽视。

  青海发展蜂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市场潜力巨大,经济效益良好。蜂产业对农业和生态保护均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对于高寒地区的温室大棚种植,蜜蜂授粉相比人工授粉,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增产效果尤其显著,平均增产率可达35%以上。

  青海是农业农村部认定的全国唯一优质蜜源基地。“这得益于青藏高原的高海拔、长日照、大温差、洁净空气和无污染环境,植物生长周期长。独特的地理和环境,造就了青海蜂产品绿色生态的高贵品质,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独特性。”青海省蜂产品协会会长、青海省花宝蜂业股份合作公司董事长张敬群说道。

  丰富、优质、稳定的蜜源和粉源植物,为青海成为全国优质蜂王浆示范基地提供了坚实基础。每年,约有5000至6000户蜂农转场到青海放蜂,蜂群总数保持在100万至120万群。庞大的蜂群年产蜂蜜约6000吨、花粉4000吨、蜂王浆600吨,此外还产出蜂胶、蜂王幼虫、蜂蜡等优质产品。

  张敬群认为,这正是青海蜂产品区别于全国乃至全球其他产区的核心优势,也是其做大做强、做优做精的根本所在。目前,青海省涉足蜂产业的企业近30家,如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藏蜜”、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百里花海”等品牌发展势头良好。

  蜂产业在青海的价值远不止于蜂蜜、蜂王浆等初级产品。它是一个涵盖蜜源植物保护与利用、蜜蜂养殖、蜂产品精深加工与销售,并延伸至蜜蜂文化、科普教育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潜力。

  然而,与巨大潜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蜂产业目前在青海农牧业特色产业中的地位偏低。在主要特色农畜产品名录中,蜂产品尚未占有一席之地,这与青海优质蜜源地的地位极不相称。“青海蜂产业是一个价值洼地,但这个价值尚未被充分认识和发掘。”张敬群感慨道。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蜂农数量少且老龄化严重,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现在养蜂的人就像农村务农的一样,多在50岁到70岁之间,年轻人很少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其次,政府对蜂产业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足,缺乏有效引导和扶持政策。目前,青海在蜂产业管理和服务方面存在明显空白,缺乏专门机构对接产业体系,导致许多扶持政策和资金难以落地。

  此外,蜜源植物(如油菜)种植面积的减少,也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原来种油菜的很多,现在越来越少了,这对蜂产业发展影响很大。”张敬群说。

  面对挑战,发展青海养蜂业尤为迫切。“养蜂是‘空中农业’,不争水、不占地,不耽误蜂农从事其他工作,既能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又能增加农牧民收入,是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张敬群强调。养蜂业还可与观光农业结合,发展蜂场旅游,让更多人了解蜜蜂文化,感受蜂产品的魅力。

QQ图片20250703063418工作人员对产品进行外包装。罗珺 摄
QQ图片20250703063424花宝蜂业的各种产品。罗珺 摄

  花宝蜂业:前世今生与转型之路

  在青海蜂产业的发展历程中,花宝蜂业是一个重要缩影。这家历史悠久的企业,见证了产业的起伏,也在不断探索自身发展之路。

  花宝蜂业的历史可追溯至1951年青海供销贸易时期,当时就已开展蜂产品收购与销售。历经多次改制,1998年改制为民营企业,一路承载着青海蜂产业的期望。

  2009年是花宝蜂业的关键转折点。企业濒临破产之际,张敬群收购并控股了花宝蜂业。“我选择花宝蜂业,正是看重青海蜂产品的巨大潜力。”他回忆道。接手时,企业生产规模小、品牌宣传弱、销售渠道窄,近乎处于手工作坊状态。

  为改变局面,张敬群决定提升产能。2019年底,花宝蜂业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绿色产业园建成占地3.3公顷的新厂,成为青藏高原门类齐全、规模领先的蜂产品企业。然而,新厂投产因故受到严重影响,预期的快速发展未能实现,反而背负了沉重债务。

  面对困境,花宝蜂业积极寻求转型。传统实体销售萎缩,线上销售又面临假货冲击和薄利困境。于是,企业将目光投向了工业旅游。

  “我们发现,让顾客亲临工厂,见证生产过程,是建立信任、促进销售的有效途径。”张敬群说。2023年底,花宝蜂业正式启动工业旅游项目:组织团队在街头发放传单,邀请市民和游客免费参观,提供车接车送及餐食,并赠送蜂产品。工厂内,专业解说员向游客介绍企业历史、蜂产业知识及生产流程。

  这种看似“笨拙”的方式,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工业旅游不仅提升了品牌知名度,也带动了产品销量,更重要的是让更多人了解了青海蜂产品的独特品质,建立了品牌信任。

  除工业旅游外,花宝蜂业还积极拓展渠道,与奇正药业等企业建立合作。近期,双方合作组织了“千人专列”活动——800多名广州客户来青旅游并参观工厂。活动不仅带来200多万元的现场销售额,更打开了与奇正药业的合作通道,获得了500万元订单。

  “我们的目标是让更多人认识青海蜂产品的价值,让花宝蜂业成为青海蜂产业的一张名片。”张敬群坚定地说。

QQ图片20250703063432蜂农向游客展示蜂巢。刘珂瑜 摄
QQ图片20250703063439游客对蜜蜂养殖充满好奇。刘珂瑜 摄

  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探索实践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花宝蜂业深知创新是破局的关键。为此,他们在产品研发、生产工艺和销售模式上持续探索。产品创新方面,企业瞄准“药食同源”理念,积极推进蜂产品药品化。2024年底,花宝蜂业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成为青海首家、全国领先的药用蜂产品生产企业。药用蜂蜜和蜂胶已投产,预计今年9月蜂王浆也将进入药品车间生产。

  “蜂产品本身药用价值高,通过药品化,我们能更科学地宣传其功效,让更多人了解其价值。”张敬群解释。药用蜂产品不仅拓宽了产品线,也带来了更高附加值,并可进入药店销售,大幅拓展销售渠道。

  但药品化之路并非坦途。为达到药品生产标准,花宝蜂业投入巨资改造车间、升级设备。“仅车间净化设备就花费500万元至600万元,环境要求堪比手术室级别(注:意指达到GMP标准的10万级净化车间)。”张敬群说。尽管投入巨大,企业认为这是提升品质、拓展市场的必要举措。

  生产工艺方面,花宝蜂业坚持“减法加工”理念,力求保留蜂产品的原生态品质。“我们的加工就是去除多余的、不好的成分,绝不添加。”张敬群强调。这种理念为产品赢得了市场口碑和消费者信任。

  销售模式方面,除工业旅游和经销商合作外,企业积极探索新渠道。他们认识到,单一依靠生产或销售都难以成功,必须走“产供销”一体化道路。“我们擅长生产,正努力寻找擅长销售的伙伴,建立广泛的销售网络。”张敬群表示。

  除了自身努力,花宝蜂业也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加重视青海蜂产业。“青海蜂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希望政府能将蜂产业纳入特色农畜产业体系,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张敬群建言。

  在高原的阳光下,花宝蜂业如同一只勤劳的蜜蜂,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默默耕耘,为青海蜂产业贡献力量。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和对高品质蜂产品需求的增长,我们有理由相信,青海蜂产业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在高原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