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无垠的柴达木盆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的街巷间,穿梭着这样一群身影:他们身着标志性的蓝色工装、头戴头盔,骑着电动车,车后的保温箱满载餐盒,在车水马龙中奔赴每一个约定。于耀锋便是这群“蓝骑士”中的一员,作为青海移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饿了么”团队的一份子,他和伙伴们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为这座高原城市传递着温暖与便捷。
6月29日,记者见到了来西宁出差的于耀锋,谈及对外卖工作的理解,他的眼神柔和而真诚,嘴角扬起温和的笑意:“送外卖,说白了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缘分,这种缘分可遇不可求。哪怕顾客点上百次外卖,我们或许也只有一次交接餐盒的机会,所以每次接单都格外珍惜。”
这份珍惜的背后,隐藏着他一段艰难的人生转折。
2017年,创业失败的于耀锋,口袋里仅剩下1000元。看着妻子和两个孩子,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扛起家庭的重担。10岁跟随父母来到格尔木的他,对这座城市的每一条街道都相对熟悉,加之外卖行业相对容易上手,于是他穿上蓝色工装,成为了一名穿梭在街头巷尾的“蓝骑士”,开启人生新篇章。
高原的天气变幻莫测且毫不留情。盛夏,炽热的太阳将柏油路面烤得发软,蒸腾的热浪模糊着视线;寒冬,凛冽的风雪凝成睫毛上的冰晶,电动车在结冰的路面上小心翼翼前行。无论晨昏,于耀锋的身影总会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日均3—4次的电瓶更换,年超十万公里的骑行轨迹,这些数字不仅是他与城市对话的密码,更是温暖故事的无声见证。
“那是2018年的一个夜晚。”于耀锋向记者缓缓讲述起那段难忘的经历。2018年9月18日晚,他到某小区配送订单。不经意间,瞥见两个身影在追逐。起初,他以为是两个人闹着玩,并未放在心上。当他完成配送准备离开时,一声呼救声突然划破夜空。
曾在部队服役的经历,赋予了他敏锐的反应力。他迅速停下电动车,三步并作两步冲了过去。眼前的场景触目惊心:一男子正对一女子施暴。于耀锋一个箭步冲上前,凭借着敏捷的身手和过人的勇气,迅速将施暴男子制服,并拨打110报警。直到民警和家属赶到,他才匆匆赶往下一个配送点。事后,获救女子与家属送来锦旗致谢,他却摆摆手,不好意思地笑着说:“这真的不算啥,换谁碰上这种事情,都不会袖手旁观的。”
在与记者交谈中,于耀锋总是谦逊地将话题引向团队,反复提及自己是幸运的,能在一个温暖团结友爱的团队工作,与伙伴们携手同行,是他职业生涯中最珍贵的际遇。
“外卖行业里每天都有暖心故事发生,比我做得多、做得好的同事大有人在,这里藏龙卧虎着呢!”于耀锋谦逊地说。在他看来,互帮互助早已成为这个群体的日常:遇到步履蹒跚的老人过马路,他们总会停下电动车化身“临时护卫”;顾客生病急需药品,他们二话不说就绕道去药店……
从初入行的“菜鸟”到带徒传艺的老师傅,于耀锋的保温箱里不仅装着餐食,更承载着责任。他常常对徒弟们念叨,“安全是底线,哪怕时间晚点都没关系。”“城市这么美,我们要力所能及地保护她,不能随手乱扔垃圾。”这些话语,如同一颗颗种子,悄然在徒弟们心中生根发芽。
来自四川的徒弟小李说道:“刚到格尔木时人生地不熟,是师父手把手教我用App、记路线,告诉我与顾客商家的沟通技巧,还反复提醒我注意安全。现在我一个上午就能跑30多单了。师父教会我的,不仅是送外卖的技能,更是做人的温度。”
这些年,通过车轮丈量格尔木的每一寸土地,让于耀锋比导航更熟悉这座城市的脉络。
“就像这个小区,20号楼和21号楼离得老远,晚上光线暗,不熟悉的人根本找不到。”于耀锋拿起手机,打开手机相册里的小区分布图,向记者介绍,“其实也不是毫无规律可循,这片区域楼栋的编号是从上往下编的,那片是从下往上编的,做骑手一定要多留心、多观察才行。”
谈及辛苦,他爽朗笑道:“苦是真苦,但甜也是真甜。”平台推出的强制休息制度、恶劣天气自动延长配送时间的智能算法、公司提高的保险金额、雨雪天免费提供的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都让他倍感温暖。最让他动容的,是顾客的关怀与理解——暴雨天送餐被淋湿时,顾客递来的干毛巾;不慎洒出汤汁时,那句温暖的“没关系,别放在心上”;还有那位接过外卖突然90度鞠躬致谢的顾客……“那一刻,觉得所有奔波都有了意义。”
平凡日子里的温暖点滴,照亮了于耀锋在格尔木街头奔波的每一个日夜。他感慨道:“外卖员是一个平凡却伟大的职业,我们为独居老人送去一份晚饭,为忙碌的上班族及时送上热乎的餐食,为不便出门的人传递生活所需……每一次准时送达,每一句感谢,都像是完成了一次美好的约定,让我觉得这份工作意义非凡。”
在格尔木这座高原之城,还有无数个“于耀锋”,他们骑着电动车,载着保温箱,用同样的热忱与坚守,将温暖传递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续写着一个又一个美好的约定。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