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人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谢谢所有参与救助的人!”6月28日,青海红十字医院神经外科病床上,75岁的北京游客张女士对西海新闻记者说。这场跨越数百公里的接力救援,让她真切感受到青海人民的滚烫热情,更见证了青海旅游医疗保障体系的高效运转。
意外突降 救援迅速
6月16日,茶卡盐湖景区迎来晴好天气,湛蓝天空与雪白盐滩交相辉映,游客纷纷驻足拍照。张女士与老伴关先生,也沉醉于美景之中。然而,在景区第一站下车欣赏盐雕时,意外突然降临——张女士突感身体不适,一阵眩晕,随即仰面摔倒,不省人事。这突如其来的状况让关先生和朋友一时不知所措。
周围人的惊呼声未落,戴着红袖标、拿着扩音喇叭的工作人员立即赶来疏散人群,并迅速联系景区游客服务中心。
服务中心医疗救援人员王敏手提急救箱火速抵达现场,初步判断张女士系因高原反应和低血糖导致晕厥并摔伤头部,王敏迅速为其进行简单救治。随后,急救车紧急将张女士送至茶卡镇中心卫生院做进一步检查。
卫生院医生检查发现,高原反应问题虽不严重,但患者后脑勺肿块不容忽视,必须通过CT扫描排除颅内出血风险。鉴于当地设备有限,院长王丽娟当机立断,派遣救护车及两名医护人员,将张女士转送至距离较近的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
“赶到海南州人民医院时已是夜晚,茶卡镇中心卫生院的医护人员高效完成与急救科的交接后才放心离开。”关先生回忆说,当时医护人员已过下班时间且离家远,他想支付餐费表达心意,但被婉言谢绝。从意外发生到在海南州人民医院做完检查,整个过程仅用了4个多小时。
温情陪护 精准转诊
当日22时许,张女士病情虽有好转,但仍卧床不起,说话困难。连续奔波的关先生和年近八旬的朋友已疲惫不堪,急需护工陪护病人。随行司机通过护士站信息,联系到家政服务人员李女士,李女士因有24小时家政任务无法久留。看到关先生一行人的困境,她立即联系远在百里之外的妹妹前来陪护。次日凌晨2时,李女士的妹妹连夜打车到达医院接替陪护,老人的儿子也在从北京赶来的路上,关先生与朋友这才如释重负。
在海南州人民医院,张女士耳背症状加剧,医生怀疑是耳石错位,但因患者身体状况无法进行耳石定位检查。考虑到高原(海拔3200米)气候寒冷及低氧环境对患者康复的不利影响,在征求患者及家属意见后,海南州人民医院决定将其转诊至省级三甲医院——青海红十字医院诊治。
“接诊120时,我们已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院内救治人员提前就位,并通过线上讨论明确制定了救治方案。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我们立即启动转诊机制,与青海红十字医院提前沟通病情、完成线上会诊、预留床位,并安排医院120及医护团队转运,实现无缝交接。”海南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何春旭介绍。
依托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共建及环湖支医项目的深度合作,海南州人民医院与青海红十字医院为患者构建了规范诊疗与高效转诊的双重保障,确保了医疗服务的连续性。
高效体系搭建生命通道
“不到两小时,海南州人民医院就办妥了所有转院手续。我们人还未到,老伴已在青海红十字医院神经外科的病房接受治疗。这高效畅通的‘青海速度’,让我们深受感动。”关先生感慨地说。
这场跨越数百公里、联动茶卡盐湖景区及多家医疗机构的生命接力,不仅展现了青海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与高尚医德,更彰显了青海人民的热忱与善良。而其背后,是青海省日益完善的旅游医疗保障体系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
青海地处高原,昼夜温差大,地广人稀,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游客激增,在高海拔地区突发急性高原反应、肺水肿、心梗及交通意外的风险随之升高,对紧急救护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
青海红十字医院医务部主任苏伟介绍,为护航旅游发展,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与青海红十字医院携手共建青海省旅游医疗保障急救体系联动机制。该机制整合医疗、旅游等多方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快速响应、协同救援。通过建立统一的指挥调度平台,当游客遇到突发状况时,能够迅速调动周边的医疗资源,确保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
与此同时,青海红十字医院与海南州人民医院联合建立的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有力促进了跨区域医疗合作与资源共享,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此次救援中,海南州人民医院与青海红十字医院之间的无缝对接,正是区域医疗中心共建发挥作用的生动体现。
“感谢茶卡盐湖景区服务中心、茶卡镇中心卫生院、海南州人民医院、青海红十字医院,感谢青海人民!青海虽然天凉,但人心是热的。”关先生说。
经过精心治疗,张女士已于6月29日康复出院,平安返京。
(来源: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