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党旗领航】因村施策破难题 探索乡村善治新路径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李雪萌 祁浩志    发布时间:2025-05-27 07:17    编辑:管理员         

  为着力提升农村基层治理能力水平,推动农村治理精细化、精准化、高效化。近年来,西宁市积极推行农村分类管理工作,采取“村级自评、群众测评、乡镇评定、县级复核”的方式,以县区为单位,对各村进行“堡垒指数”测评,具体包含对班子运行情况、党员队伍及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制度落实情况、村级民主管理、为民服务、村集体经济等各方面内容的综合测评,打开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新图景。917个村庄在分类施策中找准坐标、靶向发力,一幅“强村领航、中等村竞进、弱村追赶”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QQ图片20250527061549村民在村服装加工厂解决就业。

  头雁领航 强村示范激活“一池春水”

  聚焦“有创新、有提升、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三有”工作目标,西宁对“强村”实施“头雁领航”工程,通过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汇编13个典型案例《西宁市农村党建典型案例选编》,将“强村经验”转化为全市共享的“治理锦囊”。

  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良教乡上治泉村,党建红引领产业兴的实践格外亮眼。村党支部把服装加工车间建到村民“家门口”,从原材料加工到成衣销售全链条运营,不仅让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5万元,更让村民实现“楼上带娃、楼下上班”,人均年增收2.5万元。村民马晓玲踩着缝纫机笑道:“自打有了这车间,针头线脑也能织出好日子,顾家挣钱两不耽误!”

  城东区王家庄村则用“市场思维”做大集体经济蛋糕。昔日零散的小商品市场,如今蜕变为占地4公顷、经营面积10万平方米的大型综合商场,年盈利近2000万元,吸纳4000人就业,其中本村劳动力占比超20%。村民王华感慨道:“我儿子的工作问题也解决了,大家现在干劲十足。过去愁出路,现在端‘金饭碗’,村集体的‘聚宝盆’真是越敲越响!”

QQ图片20250527061557党员群众一起开展环境绿化工作。

  春苗竞发 中等村创优铺就“晋级之路”

  聚焦“支部班子好、制度落实好、作用发挥好、产业发展好、治理能力好”的“五好”目标,西宁市为“中等村”定制“晋级路线图”,积极开展创建活动,每年按照不低于所辖村数5%的比例,推动“中等村”晋级为“强村”,激发内生动力,保障发展稳中有进、进中亮优。

  城西区打出“育才组合拳”,通过“跟踪服务育、政策支持育、培训提能育”等育才套餐全面培训,让村“两委”班子成为“带富头羊”。同时,积极探索乡土人才激励机制,依托“甘霖工程”融资服务平台,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广、示范带动强的乡土人才创办的经济实体或项目,予以小额担保贷款等支持,推动优秀人才回引。“头雁强则群雁飞,人才旺则乡村兴。强化育才机制,保障好农村人才队伍支撑,才能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城西区委组织部组织室负责人说。

  湟源县申中乡前沟村围绕提升“中等村”自治水平,以“一约四会”为抓手,把“一碗熬饭办丧事”作为推行丧事简办、促进乡风文明的重要举措,大力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村民李英点赞道:“乡亲们一人一碗‘熬饭’,再配上白馍,既能吃饱,又不浪费,不仅解决了铺张浪费的问题,还减轻了邻里的负担。”

  在城北区朝阳街道祁家城村,“强村带中等村”的帮带机制,也正在催生新动能。每周,村“两委”成员与村民代表、党员代表共商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按照“一村一策”量身制定措施,推动村党组织创优争先。祁家城村党支部书记坚定地说:“我们要拓宽思路,学习帮带村的好经验,用好用活村内优势资源,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争取早日戴上‘强村’的帽子!”

QQ图片20250527061604党员干部学习观摩乡村振兴生产车间。

  弱鸟先飞 “四帮一”提振弱村精气神

  西宁市紧盯“弱村”短板,突出乡镇治村,全面推行“乡镇帮带、机关企事业单位帮联、强村帮扶、产业帮建”的“四帮一”工作机制,从基层党建、发展思路、管理模式等方面精准帮扶。强化统筹帮扶,每年为“弱村”至少扶持落实一个产业发展项目,提升发展后劲,提振“弱村”精气神。

  城中区聚焦优化“弱村”治理机制,实行重点监控,探索“清单化”管理模式,落实“一村一册”“一支部一清单”,建立“4+1”工作责任体系。区委组织部通过收集村级巡视巡察反馈、上级督查检查、实地走访座谈等方式,细化问题表现,找准“病灶病因”;乡镇(街道)党(工)委落实“乡镇治村”主体责任,加强工作指导,探索打造“党旗引领幸福路,美丽乡村王家山”党建品牌。城中区总寨镇王家山村党支部书记李洪林感慨道:“在区委和镇党委的指导下,我们的发展思路拓宽了,好的点子也有了,干劲和信心更足了!”

  湟中区群加乡积极探索“带思路、带产业、带项目、带治理、带文化”的“强村带弱村”发展模式,在来路村和土康村开展试点,深入结对共建,推进优势互补、互促共赢。群加乡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强村带弱村’的共建帮扶平台,我们将推动‘弱村’向‘强村’学习好经验好做法,及时补齐发展短板,让所有村子都变得越来越好!”

QQ图片20250527061611特色民宿产业“树蛙部落”。西宁市委组织部供图

  分类施策 绘就乡村振兴崭新画卷

  在分类管理中找准定位、精准施策,西宁市奏响了“强村领航、中等村竞进、弱村追赶”的乡村振兴交响曲。“强村”的示范效应如灯塔照亮前行路,“中等村”的创优热情似春潮奔涌不息,“弱村”的蜕变决心像破茧之蝶振翅欲飞,共同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治理优、乡风美的新时代乡村图景。

  如今的西宁乡村,分类管理的成效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产业发展更有活力,基层党组织更有战斗力,群众生活更有奔头。这种以精准分类破题、用靶向施策解题的治理创新,既抓住了乡村发展的“牛鼻子”,又答好了群众期待的“民生卷”。当“强村提质、中等村晋级、弱村进位”成为常态,西宁正以乡村治理现代化为引擎,驱动乡村振兴巨轮在希望的田野上破浪前行。

  展望未来,西宁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农村分类管理机制的深化完善,西宁每一个村庄都将在精准定位中找到独特的发展节奏,每一位村民都将在共建共治中收获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从“治理有效”到“治理高效”,西宁也将积极创新,用智慧和汗水书写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篇章,让乡村真正成为广大群众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