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脸,梳着双马尾,身材瘦小。她很爱笑,笑容很自信,也很灿烂。
1998年出生的张占萍,在过去的一年,凭借网络平台闯入了很多人的生活。她让身在异乡的青海人倍加思亲,让不了解青海的人重新认识青海,也让很多身处低谷的人有了前进的动力。
很多人不知道谁是张占萍,但可能听过她另外一个名字——小松同学,一名自媒体博主。
回到那个小山村
“我想你一定还记得初中历史书上的这个舞蹈纹彩陶盆吧?在青海乐都柳湾,它以建筑的形式出现在眼前。这里,出土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彩陶,是中国最大的彩陶遗址……”5月9日,张占萍在网络平台发布了一条视频《何为乐都》,轻松质朴的语言,配上海东市乐都区的彩陶博物馆、乐都区航拍全景、各类产业等画面,引来网友们的点赞。
张占萍是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北龙山人,原本她在上海有着稳定的工作,而在一年多前,她辞去大都市的工作回到了青海。如今的她,是一名用文字、短视频推介青海的专职博主。
很多人都说张占萍的决定过于鲁莽,可她说就是想表达真实的自己。
小时候,张占萍无数次幻想过离开闭塞、落后的小山村,她努力学习,凭着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县城优质的高中,成绩也很快在班级名列前茅。
2017年,张占萍终于走出了大山,考入江西财经大学。大学4年,她学到了很多,甚至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也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要在大都市立足。”张占萍一直朝着目标奋进,大学毕业后她如愿在上海一家财经媒体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可短短两年,张占萍很快发现,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其间,她跳槽到了另一家公司,还到山东的农村创业7个月,可现实总是很残酷,第一次创业以失败告终。此时的张占萍不再考虑大城市,而是直接回到了那座她一直想远离的小山村。
“很奇怪,明明小时候那么想离开,但自从上班后,每一次回家都格外开心。家乡的人、家乡的景、家乡的路、家乡的树,还有那个小院子,只要回到那里,就觉得很治愈。”张占萍说。
一年收获16万粉丝
喜欢摄影、看书、创作,也热衷于记录生活。在上海上班、在农场创业时,张占萍就有着在网上记录生活的习惯,捕捉一张上下班路上的美好画面、每月写一篇自己的总结、记录一本读过的书、记录回老家过年、记录自己的猫……
正是这样的记录,让张占萍收获了不少粉丝,也渐渐有了做内容视频的想法。
回家后的张占萍一边兼职写策划文案,一边更加频繁地记录生活。身边事、身边人、身边风景,她记录了西北的年、老家的山、老家的四季,采访并讲述自己同学的故事,做了《25岁的我们》系列,好几期视频都获得了不错的播放量。
没有了时间上的约束,张占萍在乡村的日子过得比较松散,她很享受这份自由,但久而久之,随着新鲜感的消失,加上没有了稳定的收入,她变得焦虑不安,在做短视频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通过视频变现。和同行们多次交流后,她发现没有人是专职当主播的。
她开始计划:如果尝试3个月依然没有起色,就去找一份工作。3个月过去,她的成绩并不理想,但她不想就此放弃,而是选择坚持下来。张占萍的坚持,也让她渐渐有了新收获。不少景区、宣传部门联系她,让她做短片推广。很快,“小松同学”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随着工作量的增加,张占萍也忙碌起来,她的内容方向也变得清晰起来——记录并讲述乡土故事。
《村庄的24小时》《北龙山 属于青海的川西》《去有风的地方》《那人 那山 那村》《去浪山》《互助县旅游攻略》《家乡的秋》……每一条短片,没有噱头,没有抓人眼球的操作,只是在平静地叙述,却像有魔力一样吸引着无数在全国各地打拼的青海网友,全网粉丝很快激增到16万。
视频文案如人间佳酿
随便翻看小松同学的任何一条视频,或者任何一条微信公众平台文章,评论区总是热闹不凡。“很喜欢你的娓娓道来,没有功利和世俗,有的只是你与自然的对话。很喜欢你,为你加油!”
“你的作品很吸引人,看了总是暖暖的。”
“闲暇的时候,我就会一遍一遍听你的文案,那些音乐和影像看了让人真的很放松。”
“文案很美,为家乡的美景增色不少,增添了一抹神秘,使人爱家乡,更加爱家乡人民的淳朴。点赞!”
“每次看你的视频,如饮人间佳酿,雅!”
来自上海的网友说:“天南海北我去过无数地方,但还没有去过青海,偶然看了你的视频,果断加关,想去青海了,所以你的辛苦,是可以给他人正面价值的,加油!”
来自河南的网友说:“一个河南省的70后大叔,听小姑娘讲故事,哭得稀里哗啦。”
来自北京的网友说:“看到你的视频,才发现我是那么爱我出生的小县城,互助县的鼓楼就像一只大手,静静轻抚着这片可爱土地上可爱的人们,也轻抚着每一位思乡的游子,谢谢记录美好的你。”
来自海南的网友说:“小松同学文采斐然。每次看你的视频都能被你充满温暖的文案感动得热泪盈眶,虽然记录的都是普通的日常,但绝对是我见过最精彩的生活。”
小松一直激励着她
一部手机、一台相机、一架二手无人机,这是张占萍拍摄视频的所有设备。
2024年初至今,她发布了60多条视频,大部分视频时长在6分钟以内。今年年初,她发了一条2024年的总结视频《偏离轨道后人生会完蛋吗?》——7000多字的文稿,上千条素材,30分钟,这是她目前做过的最长一期视频。
在如今这个看视频只看3秒的时代,张占萍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认真看完她这条视频,但她只想表达最真实、最想表达的内容。可能这就是她的视频能打动人的地方,那就是如实地表达,让源于她自己的内容走进别人的心里。
“这个时代给了所有普通人去做自己生活导演的机会,而我很幸运地尝试去做了这件事。”张占萍说。这一年,她的初心从未改变,就是用她的方式把家乡的故事讲出去,让更多人看到青海,所以她每条视频制作都不局限于以青海的表达方式去呈现。
在张占萍的人生观里,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学习的路上,也需要不停地学习,所以她常常以学习的姿态看待生活,所以她的网络昵称以“同学”自称。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张占萍从小很喜欢这首《小松》,也很欣赏诗中的小松,所以给自己起网名“小松同学”。“这个名字给了我很多暗示,才让我成为今天的我,向下扎根,坚定不移,向上生长。”张占萍说。
2025年,张占萍依然热爱创作,她希望能到青海更多地方看更多风景,了解更多故事,去继续记录和讲述,她要把眼里的家乡拍给更多人看。
(来源: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