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到……”
5月14日10时,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第一中学九年级七班的教室里,来自浙江省建德市乾潭初级中学的援青教师谢凯站在过道里,带着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作为杭州市选派的第五批援青教师,今年7月援青期满,他就要把“接力棒”交到后来者的手中。
从西子湖畔到苍茫戈壁,这场跨越2500多公里的“接力赛”,已暖心开跑15年。
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了对口支援青海省涉藏地区的战略部署。自此,浙江省与海西州、杭州市与德令哈市紧密联系在一起。
“作为杭州对口支援的重点实施内容,人才援青主要体现在教育和医疗两个方面。就像进一步完善软、硬件设施,与多所学校、医院达成帮扶协议等内容。当然,最重要的是15年来,杭州市先后组织各类支教教师71人、医生32人参与对口支援工作。”在浙江援青指挥部党委委员、副指挥长,德令哈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吴琳看来,这一个个数字的背后是一张张充满意义的援青答卷。
甄曙光:吴门医派戈壁生根
2024年5月,甄曙光从苏州市中医院来到了德令哈市中医院。作为医院派出的第三批援青医生,也许是对这次远行期待已久,初上高原的甄曙光并没有被高原反应困住太长时间,很快就适应了医院肛肠科的工作模式,并在一天天的工作中有了自己的想法。
“虽然肛肠科病人不多,但过来就诊的患者中,疑难危重占大多数。在现有医疗条件下,这对医生是很大的考验。而且一些患者对自身病情的严重性了解不足,需要我们轮番沟通,才能让他们积极配合治疗。”
这样的局面让甄曙光意识到全面提升团队业务能力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兼顾居民医学常识的提升,于是甄曙光一边致力于帮扶医院的医生带教,一边深入社区乡镇积极参加义诊科普,从“医+患”两个角度实现全方位的提升。
一年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如何才能将自己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甄曙光将目光对准了技术二字。
对口支援工作期间,甄曙光切实贯彻执行“造血式帮扶”的理念,力求帮扶效果能够得到延续和传承。去年8月,经过甄曙光的积极联络和筹备,成功选送1名科内医生加入苏州市中医医院吴门医派师承计划。作为师承导师,甄曙光将在今后的三年内对学员进行吴门医派理论的讲授及临床诊疗的带教。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种经典的跟师学习方式,可以大大提升科室的中医理论水平,丰富科室的中医内涵,同时也让吴门医派在千里之外的高原戈壁开花结果。”甄曙光说。
王晨晔:跨越山海的“托举者”
今年42岁的王晨晔是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中医妇科专家。去年这家医院和德令哈市中医院达成帮扶协议。
长期还是短期?重点还是全局?究竟哪种帮扶模式能更符合德令哈市中医院的需求?带着这些问题,今年4月,王晨晔作为“排头兵”来到这里。
“我们科室成立于2018年10月,目前只有3名医生。因条件有限,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很多短板。”德令哈市中医院妇科主任苏蕾见证了这个科室从无到有、一步步成长的过程。面对远道而来的专家,这位年轻的科室负责人直言不讳。
其实,这并不仅仅是妇产科存在的问题。
“德令哈市中医院创建于2014年,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二级甲等中医医院。”2024年9月新院落成,基础设施等很多方面较前有了很大改观,但院长甘山存分析,医院在发展理念、技术力量和服务能力与自身的定位、群众的期待之间还有距离。
时间紧,任务重。为了快速了解情况,王晨晔将每一天都当作自己的调研日,将每一次出诊都视为一次实践课。
“在临床看诊的过程中,从问诊到辨证分析再到寻医问药,我都跟他们分享自己的治疗思路,想让他们一边学习一边总结经验。”所以每次问诊,王晨晔都格外细致。一来是对患者负责,二来也是想尽可能系统地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全盘分享。
一段时间后王晨晔发现,对于医院来说,最大的不足就是专科建设不突出,未能将自己的优势最大化。
“我觉得应该更重视特色科室的发展,针对那些更适合中医治疗且费用更低、疗效更好的病症,形成自己的治疗流程和思路。就像痛经,吃止痛片也许起效更快,但想彻底改善这种情况,还是中医调理更为妥当。”
心贴心服务,实打实帮扶。在王晨晔手把手的指导下,苏蕾发现了科室的变化。
“拿我自己的工作来说,王主任给了我很多启发,比如怎样随诊病人、怎样建立患者交流群,在提升治疗效果的同时,提升科室的服务质量。在她的建议下,我们也有了发展中医调理、中医养生理疗的想法。”
在杭州时,王晨晔所在的科室是医院的重点专科。到德令哈后,她将一些经验分享给科室的医生。只要根据当地病人的特点进行调整,就能在临床中快速应用。
“我觉得我们的作用就是托举二字,托举医生,托举医院。一批接着一批,帮助他们把中医特色科室做起来。”王晨晔说。
谢凯:两次支教一颗种子
2023年底,得知组织选派教师前往青海支教的消息,谢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经过重重考核,2024年3月,这个年轻教师的身影出现在德令哈市第一中学的教室里。
其实,这并不是谢凯第一次以支教老师的身份走上讲台。早在2019年,为响应山海协作工程号召,他就主动请缨前往衢州市开化县支教。在开化县第二初级中学工作的那一年半中,谢凯以深厚的专业素养和独特的教学风格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杭州、衢州、德令哈,虽然在自然条件和教学环境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但在投入一线教学工作后,谢凯迅速切换到自己的工作模式当中。
“班上30%都是少数民族学生,家访可以熟悉当地的文化特色和生活习惯,更好地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也可以根据孩子在家的表现,对家长提出一些建议。”工作后第二周,谢凯就开始家访。每到周末,总能看到他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德令哈的大街小巷。
物理学科比较抽象,学生基础各有不同。除了家访的习惯,谢凯也将小组学习的理念带到了德令哈的课堂上,将全班50名学生分成5个学习小组。在考核中,除了考试成绩,更关注学生的日常进步。每次考核结束后,谢凯都会购买礼品对大家进行奖励。时间久了,班上共同学习进步的氛围越来越浓。
转眼间,为期一年半的援青之旅接近尾声。离回家的日子越近,谢凯心中对援青工作的认知就越清晰——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今年24岁的霍一涵是谢凯的徒弟,结成师徒对子后,二人经常互相听课。对这个年轻后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谢凯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
“大到课堂结构,小到专业用词,谢老师的授课方式给我很多启发,就像先引入再讲解、增加跟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单独回答问题以及从新颖的角度切入到物理问题等,我都运用到了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这样的授课方式在学生祁海威看来也是物理课充满吸引力的原因。
“谢老师上课很有激情,声调、肢体动作都引导我们跟着他的思路走。而且他更注重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转折十分流畅。”
李海臣:援青三问
“来到德令哈之后,我经常问自己三个问题:为什么来?来干什么?能留下什么?”
看到李海臣时,他正在办公室整理工作记录。作为海西州高级中学二年级的一名英语老师,这种习惯他已经保持了一年多。
2005年,李海臣成为浙江省嵊州市崇仁中学的一名教师,这一干就是19年。去年3月,李海臣响应号召,从绍兴来到德令哈,成为一名援青教师。
“来之前在杭州参加培训,前辈们详细介绍了这里的情况。因教材不同,还提前根据这边的课本准备了教学内容。”虽然之前就下了一番功夫,但学生课堂上的反应还是让李海臣意识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困难。“不同于绍兴学生,几节课下来,我发现部分学生基础薄弱,尤其在口语方面短板明显。”
卓玛是李海臣的学生之一。每次上课总是听得格外认真,可在回答问题时,却不愿意开口。课后,李海臣找到卓玛的班主任了解情况。原来,卓玛一度因为普通话不够标准而不想与同学交流,不想回答英语课上的问题,想必原因也是如此。
为了帮助卓玛,也为了激励其他学生练好口语,李海臣经常在课堂上表扬卓玛,鼓励她开口表达,一段时间后,进步明显。
尝试不止如此。
李海臣一方面调整自己全英文授课的习惯,根据学生状态重复讲解知识点,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一方面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布置不同难度的家庭作业,让每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当然,最重要的是留意学生在日常中的点滴进步,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也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所以我跟绍兴的同事合作,经常就同一主题安排两边的学生写英文作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彼此取长补短。”
在这样的探索中,李海臣的英语教学取得了可喜进步。
“李老师来了之后针对我们的短板查漏补缺,尤其对完形填空、英语作文等都很有帮助。我的英语成绩也从过去的80多分提高到了110多分。”高二(3)班学生董田馨说。
在这个过程中,李海臣渐渐意识到,如果能将这些有益探索进行总结整理,也许能给后来者一些启发,于是他不断完善“资料库”,花名册、成绩表、工作总结……一个个文件夹分门别类地标注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援青是一份持续不断的事业,希望能在交出‘接力棒’时,有底气答好自己那三个问题。”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