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开幕第三天,新宁广场上往来的游客和市民穿梭在不同内容的展区,数字科技、非遗产品、微景点打卡、特色美食……活动现场热度不减。
上午十一时,西宁市湟中区明月青绣坊的展棚里挤满了人,展位负责人毛跟兄忙得满头大汗,不停讲解自家的绣品,不到中午已经卖出去不少荷包。
“这次借着旅游节的平台,我们的手工产品卖得特别好,加上临近端午,带来的各式绣品已卖出去一半。而且本次旅游节为我们提供了封闭式展棚,就算下雨也不影响出展,之后这几天来的人只会多不会少。”毛跟兄告诉记者,旅游节开幕前三天就已经开始展出,带来的一万多件绣品不仅受到本地市民的喜爱,也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购买。
生动的荷包花、五彩缤纷的绣球、象征财富的白菜、时下流行的卡通人物……琳琅满目的手工荷包绣品充满着民族风情,让人挑花了眼。
“产品在线上卖得特别好,尤其这几年,咱们青海的生态越来越好,景色越来越美,名气也越来越大,让更多的外地游客来到这里了解这里,我们的青绣就是借着旅游的热度才找到发展机遇。”毛跟兄说,除了精致的荷包,作为市级非遗传承人,她把青海的生态美、景色美、民族美通过戳戳绣的针法绣在画布上,收到了许多外地游客的订单。
“主要面对的就是旅游市场,游客都喜欢这种精致的手工伴手礼,一些大客户定制的戳戳绣都以草原、湖泊、雪山等青海自然风光为主。”14岁开始绣花,20多年过去,毛跟兄手里的针线活成了自己引以为豪的事业,不仅有钱可赚,还能顾上家里,她对现在的生活感恩且知足。
同时,借着电商的不断发展,除了售卖自己的绣品,毛跟兄通过直播平台,把绣品的原材料发给买家,进行线上教学,辅导买家完成绣品,不仅积累了上万的粉丝,也通过直播获得了不少订单。
从农家的针线活变成青海文化传播的“香饽饽”,这背后是生态变好所带来的经济回馈,更是生态将文化、旅游、产业进行拼接,串联起发展的各个环节,以生态为基,赋能全域文旅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采访结束前,毛跟兄的手机上接到了来自河南客人定制的青海湖风景戳戳绣,“白天忙完旅游节,晚上回去就跟客户沟通图样,多挑一些青海湖的美景图让他选一选。”毛跟兄干劲十足地说。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