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清晨,海东市乐都区下营藏族乡卡金门村的柴火馍馍工坊里灯火通明,面点工人开始揉面、塑形、入炉,30分钟后,一个个柴火馍馍烧制而成。
今年3月,下营乡卡金门村两委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投入4万元村集体经济资金,盘活闲置资源,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带领村民建起柴火馍馍制作工坊。
“我们选用村民自种小麦磨制的面粉、自榨的菜籽油和天然香豆为原料,采用传统柴火慢火烘烤工艺,做出最纯正的乡土味道。”卡金门村党支部书记祝显新说,让每一个馍馍外酥内软、麦香浓郁,满足消费者“老味道”需求的同时,也唤起了人们的乡愁记忆。
目前,柴火馍馍工坊内有6个炉子,每天可以制作花卷200个、焜锅60个、烙饼40个。
卡金门村采用“村集体主导+村民参与”的运营方式,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管理,聘请村内面点能手统一生产,采取订单预售和乡镇集市设立摊位等方式销售。“现在每天在工坊干活,负责和面、烧火和销售,一个月有3000元收入。”村民沈延霞说。
卡金门村柴火馍馍不仅让传统美食焕发新生,更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来源: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