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了认证,咱们的牛羊肉就相当于有了香港‘通行证’,能走得更稳更远了!”近日,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青湖农牧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内,副总经理东柱扎西拿着香港标准及检定中心(STC)颁发的香港优质“正”印认证证书,言语间仍抑制不住激动。
香港优质“正”印认证是广东省与香港标准及检定中心(STC)合作开展的高端品质认证,已通过香港本地及国际相关标准的独立检验测试,是香港市场上最受欢迎的产品认证标志之一,也是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的信心指标。
时间回到几个月前,为了拿下香港标准及检定中心(STC)认证,刚察青湖农牧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开启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检测实验室里,技术员反复检测肉品的微生物指标,企业经理往返牧场与加工车间,确保每一头牦牛、每一只藏羊的生长环境符合国际标准。
“今年3月7日,首批刚察青海湖牦牛肉及藏羊肉检测样品通过快递运送至认证机构。香港标准及检定中心(STC)3月13日启动检测程序,对产品营养成分、卫生指标及质量参数等关键指标展开检测。4月9日,认证通过的证书及检测报告就送到了企业。”东柱扎西说。这张认证证书不仅标志着企业产品品质获得国际权威机构认可,也为刚察特色农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奠定了重要基础。
打开国际市场是刚察农畜产品破圈“出海”的关键,而先拓展国内市场则是首要之举。2024年10月,刚察青湖农牧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与北京天佑晟鑫商贸有限公司签订了18万只藏羊共计1.6亿元的订单,成功叩开了北京市场的大门。截至去年12月,120趟运输货车满载着3万只藏羊、200余头牦牛,沿着青藏公路驶向首都。东柱扎西说,这份大订单,预示着刚察的牦牛藏羊将长期“进京”。为了满足供应量,企业将与县域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牧民合作,增加标准化专业化牦牛藏羊养殖基地,提高养殖效率,保障牦牛藏羊供应链。
牦牛肉卖到了省外,用牦牛绒加工生产的产品也成功迈入国际市场。5月14日下午,刚察阿雅克牛绒开发销售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女工宗杰正以牦牛绒作为原材料,手工缝制着一顶毡帽。她的身旁,造型精美、品质上乘的牦牛绒围巾、拖鞋等产品让人眼前一亮。
说起这家牦牛绒加工企业,就不得不提企业负责人多杰才让。2014年,返乡创业的他将目光看向了原先被当作废品的牦牛绒。初期,瞄准国外市场,多杰才让将牦牛绒原料卖到了英国、新西兰等地,由国外企业进一步加工成产品。2020年,企业开始自主尝试加工牦牛绒产品。
“每头牦牛每年仅能产出0.1千克的上等绒毛,这些产自青藏高原的天然纤维直径不足20微米,保暖性却是羊绒的1.5倍。目前,我们的产品很丰富,有围巾、羽绒服、牦牛绒外套等多个种类,年销售额约300万元,带动了当地农牧民就业增收。”多杰才让说。从机器梳理到精纺成纱,再到设计出时尚产品,刚察的牦牛绒产业已形成完整链条,订单飞向日本、美国等海外市场。
近年来,刚察县大力推进农牧业“五化”综合改革,以推动绿色有机农牧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按照“一年示范,两年推广,三年规范发展路径”,分阶段推进,巩固提升生态农牧业“九个一”配套工程建设成果,完善优质第一产业带动第二产业联动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体系,绿色有机农牧产业综合生产力、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亮眼的数据也是产业蓬勃发展的有力见证:2024年,刚察县第一产业增加值达35574.39万元、增长4.0%,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09亿元,同比增长4.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81元、增长6.8%。通过“企业+合作社+人人参与”等多渠道销售,累计销售牛羊肉等农畜产品达8290余吨,累计销售金额达2.58亿元。
(来源: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