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加吾乡俄毛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犏牛养殖基地,一头健壮的娟姗犏牛母牛顺利完成分娩,成功诞下一头健康活泼的小牛犊。母牛轻柔地伸出舌头,不断舔舐着微微颤抖的幼崽,养殖基地内弥漫着生命诞生的喜悦。
“母牛生产后,护理工作必须争分夺秒。”合作社负责人加羊旦介绍着养殖细节,“我们第一时间投喂苜蓿草、燕麦草等优质草料,保障母牛产后营养需求。新生牛犊体质娇弱,我们铺设保暖垫,做好防风隔潮措施,为小家伙营造一个温暖舒适的成长环境。”
“2021年以前,我们主要养殖牦牛,但规模不大、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而且本地牦牛品种退化问题突出,存在体形偏小、产奶量低、生长周期长等弊端。”加羊旦回忆过去养殖困境时感慨。彼时,传统牦牛养殖效益低下,成为制约农牧民增收的瓶颈。
转机藏在同仁市的山水之间。这里海拔相对较低,气候温和,广袤的草甸上,苜蓿、燕麦等优质牧草随风摇曳,是发展畜牧业的天然沃土。“我们不能守着金饭碗讨饭吃。”加吾乡乡长魏瑜婧望着连绵的牧场,眼神坚定。青海正在全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这正是破局的绝佳机遇。经过多方调研论证,我们决定把犏牛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
“在同仁市、加吾乡党委政府的悉心引导下,我们开启了犏牛养殖的新尝试。”加羊旦回忆道。作为黑白花牛、西门塔尔牛与母牦牛杂交的产物,犏牛完美融合了父本高产基因与母本的高原适应性,在肉、乳生产能力上远超牦牛,单头犏牛的产能相当于3头牦牛。凭借显著的生产效益,犏牛迅速成为当地养殖户的“致富新宠”,当地牧民也逐渐尝到了产业升级的甜头。
同仁市的畜牧专家和基层干部们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经过不断地外出观摩学习,他们又将目光投向了更具潜力的娟姗犏牛。同时,在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四川省红原县技术专家指导下,同仁市畜牧兽医站引入了先进的娟姗牛性别控制冷冻精液技术。
为确保技术顺利落地,市畜牧兽医站从牦牛存栏量大、养殖集中且设施完备的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中,筛选确定了53个牦牛人工授精技术配种点,加羊旦的合作社位列其中。
随后,技术人员深入各配种点,指导完成前期牛群组织、分群补饲等准备工作,为后续将娟姗公牛冻精注入母牦牛体内的人工授精技术顺利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同仁市畜牧兽医站站长王辉成说:“这项技术能按需控制犊牛性别、提升娟姗犏牛雌性比例,让其兼具优良产奶性能与牦牛高原适应性,助力优化种群、提高收益,推动当地畜牧养殖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目前,全市累计孕育娟姗犏牛476头。”
“2023年4月,我们合作社迎来了第一头娟姗犏牛。”加羊旦满脸笑意,语气中难掩自豪:“现在合作社存栏娟姗犏牛已有40多头,它们可是带动大伙增收的‘致富牛’!”
加羊旦掰着指头,一笔一笔仔细盘算着“经济账”:“别小瞧娟姗犏牛,虽说它出生时体格壮硕,但头部小巧,这就大大降低了母畜分娩风险,幼崽成活率比普通牛高出一大截。娟姗犏牛堪称‘产奶能手’,产奶量远超传统犏牛与牦牛;而且其牛奶品质出众,乳脂、乳蛋白含量颇高,用它制成的酥油、曲拉等奶制品,口感浓郁醇厚,香气四溢。再看它的牛犊,每头市场价高达一万元!从繁殖培育到乳品生产,再到犊牛交易,娟姗犏牛在各个环节都展现出强劲的增收潜力,可比传统养殖的犏牛、牦牛更有‘钱景’!”
随着娟姗犏牛产业蒸蒸日上,同仁市始终秉持“畜牧业发展,饲草料先行”的理念,持续优化种植业结构。当地深挖撂荒地、低产田和贫瘠地的潜力,大力推进饲草产业培育提升工程。如今,“农牧互补、草畜联动、循环发展”的绿色生态产业链条日益完善,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魏瑜婧表示,加吾乡将以久久为功的定力,持续在娟姗犏牛养殖扩规提质、良种繁育、技术推广、政策扶持、品牌塑造持续发力。“我们要全力打响‘中国娟姗犏牛之乡’的品牌,让这些高原‘致富牛’,不仅驮起农牧民的幸福生活,更承载起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