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近期关注

【文化中国行】触摸历史印记 传承红色基因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李延平    发布时间:2025-05-12 06:58    编辑:管理员         

青海职业技术大学学生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记者 李延平 摄

  在西宁市凤凰山麓,南川河畔,有这样一处庄严肃穆的地方——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它如同一部鲜活的史书,记载着西路军的悲壮征程与不朽功勋,让我们得以触摸历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

  “这件编织羊毛裤被评定为一级革命文物,1956年出土于‘万人坑’,是西路军烈士遗物之一……”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讲解员杨琳介绍。参观人员仔细打量着展柜中一条千疮百孔的编织羊毛裤,粗粝的毛线交织成深褐色而又斑驳的纹理,羊毛裤几乎没有一处完好,大大小小的破洞、密密麻麻的拼接缝隙遍布……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始建于1986年,经过三次升级改造,2023年9月以“信仰的力量”为主题再现了西路军征战河西的这段历程。纪念馆内陈列了各类历史照片、油画、电文等珍贵文史资料以及西路军将士用过的武器、弹药、衣物等珍贵文物800余件,利用声、光、电等手段更加细致、生动地展示了西路军的征战历程。

  西路军的这段历史发生在1936年10月下旬至1937年3月,西路军将士们为了打通国际路线,建立河西根据地,策应河东红军的行动,配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以坚定非凡的意志品质,怀着对中国革命的无限忠诚,在没有任何补给,缺粮少弹、地冻天寒的极端环境下与占据绝对优势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杀,铸就了攻关夺隘、建立政权、纵横千里及先后歼敌25000余人的辉煌战绩。

青海职业技术大学学生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记者 李延平 摄

  纪念馆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承载着岁月痕迹的文物、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共同编织成一部立体的历史书卷。

  跟随讲解员来到展陈的第三单元“浴血祁连”部分。一处名为《风雪露营》的实景展现在眼前。“3月的祁连山,冰天雪地,渺无人烟,饥饿和劳累把每个人都折磨到了极点。晚上宿营,部队只能找个避风的地方,大家将身子紧紧地挤在一起,互相取暖……”杨琳生动地讲述。

  青海职业技术大学学生陈庆有注视着实景,拿出手机拍下这一幕。“这些还原了战争场景的展示,无不诉说着西路军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尽管武器落后、饥寒交迫,但他们没有放弃,勇往直前,用生命捍卫着心中的理想。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要以西路军将士为榜样,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不畏困难。”陈庆有说。

  纪念馆用“革命星火”“辉煌岁月”“浴血祁连”“铁骨铮铮”“多方营救”“再立新功”六个单元全景再现广大红军西路军将士忠于理想、坚定信念、听党指挥、顾全大局、紧密团结、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和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

  “这是一堂生动的思政实践课,让同学们深入了解西路军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与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体会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与爱国情怀,有利于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也激励着大家传承红色基因。”青海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茜说。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充分发挥红色教育资源优势,以西路军革命历史作为思政课的生动教学素材,不断增强思政课吸引力和感染力。3月,纪念馆联合西宁市艺术实验中学举办《“话”说西路军——我心中的红色记忆》主题画展及志愿讲解服务活动,引导学生从思政教育单纯“听看”的被动状态,转变为“听看+思考创作”的主动式参与模式,实现了学而思、思而行、行而悟、悟而醒,知行合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为了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纪念馆还创新应用演艺场景《红军精神光照千秋》,采用真人实拍抠像技术将这段历史艺术化再现;首次采用多媒体微缩场景陈展《马家滩上的唐奶奶》;以沙画的方式讲述西路军老战士陈世英退而不休在街道默默做贡献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历史从未远去,是文物上的斑驳痕迹,是讲解员的深情讲述,是参观者的拳拳初心。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