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青海要闻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一亩绿意娇 菜园景致妙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牛玉娇 李庆玲    发布时间:2025-05-12 06:57    编辑:管理员         

大棚黄瓜长势喜人。记者 牛玉娇 摄

  气候渐暖,雨水渐丰,农历谷雨之际,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田垄间泛起新绿,台子乡向隆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向成贵,来到威远镇西上街村,他踩着松软的泥土,在刚流转的66.66公顷地里来回查看。

  这块地正在申请有机认证,十余名村民躬身其间,蒜种随着妇女们翻飞的锄头没入黑土。

  “今年流转了1000亩地(66.66公顷),长白葱、西蓝花、羽衣甘蓝、西芹等什么都种,最多的是蒜苗,基本都销往外地,还有供港蔬菜……”向成贵搓了搓沾满泥土的手,眼里闪着光。

  15年前,在玉树打拼的向成贵毅然返乡,一头扎进台子乡塘巴村的长白葱田。

  “当时算过账,一亩葱产量近万斤,人工也便宜,一个人工一天30元,一年下来一亩地将近有9000元收入。”

  丰厚的收益吸引了向成贵,但同时,销路成为当时还是市场“小白”的向成贵最大的挑战。

  他至今记得第一车葱运往西宁市场的忐忑:凌晨三时出发,在市场蹲守到日上三竿,赔着笑脸和菜商讨价还价。

  功夫不负有心人,向成贵凭借多年打拼的经验,结识了不少菜商,久而久之,他成了正儿八经的“蔬菜经纪人”,除了自己的葱,还收村民的,一起想办法往外销。

  转机出现在2016年。

  一位甘肃菜商给向成贵传来“金点子”:“可以试试种蒜苗,市场缺口大。”

  彼时全互助县种蒜苗的人寥寥无几,向成贵却嗅到了商机,他成立合作社,和这位甘肃菜商合作,在台子乡、丹麻镇流转了32公顷土地。

  绿油油的蒜苗一上市,便成“爆款”,订单从甘肃追到成都、江西、福建、云南市场,亩均收益突破万元。

  “现在村里人都跟着种,蒜苗车直接开到地头装货!”他笑称这把“绿钥匙”打开了乡村的“致富门”。

  如今的向成贵不仅是有名的“菜老板”,也是很有头脑的“菜专家”,他说自己运气好,赶上了好时候。

  2019年,互助县开始建设“供港”蔬菜基地,2020年11月,互助县有了青海首家成功备案“供港澳”手续的企业。

  政策的东风让向成贵迎来二次发展。

  政府扶持的保鲜库拔地而起,深圳客商的订单接踵而至,2.66公顷试验田里,小茴香、苦菊等精细菜破土而出,次年扩种至6.66公顷,亩产值飙升至1.5万元。

  市场火热,危机却潜伏。“前年400亩(26.66公顷)蒜苗因冰雹损失将近200万元,整夜睡不着。”

  向成贵转身打入“脱水蔬菜”这条“赛道”,那些不耐储存,或者行情不好的蔬菜,做“脱水烘干”,附加值提升将近40%。

  今年,向成贵的蔬菜订单迎来“历史峰值”,一入春,他就开始走村社、下基地,如今他的种植基地从当初的0.26公顷增加到了66.66公顷,涉及全县9个乡镇,雇佣人数每年达万人,去年发放工资逾200万元。

  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向成贵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他站在种了一大半的蒜苗地里,摩挲着手里的蒜种说:“下一步要打响自有品牌,让土乡菜走进北上广超市。”

  “小菜篮”托起县域经济“大民生”,向成贵的创业史,恰是互助蔬菜产业升级的缩影。

  自1995年“菜篮子工程”实施,这个高原小县实现从零星菜地到“供港澳”基地的跨越,如今,75家合作社、152户种植大户、300余名经纪人织就产销网络,长白葱、紫皮蒜等百余品种远销全国。

  2024年,互助县生产各类“供港澳”蔬菜约4万吨,产值1.2亿元左右,全年带动约20万人次从事“供港澳”蔬菜种植生产活动,全县果蔬产值达6.2亿元以上。

  暮色渐浓,向成贵一边跟着妇女们种蒜,一边问起大家的收入,跟着向成贵干了八九年的董凤兰说:“以前不出家门,也没有收入,现在跟着向老板四处种地,工作稳定,还能顾上家,得谢谢他。”

  向成贵心中喜悦,展颜一笑,他的目光投向这片肥沃的土地,深切感受到“蔬菜革命”正蓬勃展现出无穷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