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青海要闻

弘扬劳模精神 谱写时代新篇
——来自省直机关不同行业的7名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故事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李雪萌    发布时间:2025-04-30 07:27    编辑:管理员         

  4月29日,由省直机关工委主办的“弘扬劳模精神 谱写时代新篇”省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事迹宣讲报告会在西宁举办。来自省直机关不同行业的2024年青海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生动讲述了自己的奋斗故事,现场掌声频发,高潮迭起,300多名省直机关干部职工代表用心聆听,感悟劳模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马忠海:以责任与担当书写人生华章

  在格尔木戈壁的漫天星斗下,年轻的马忠海曾连续一周守在开标现场。23岁投身青海招投标事业的他不会想到,这个在青藏高原招投标事业起步期咬牙坚持的夜晚,会成为自己深耕青海项目建设浪潮的序章。

  2001年,马忠海入职青海省机械设备成套局,接手青海盐湖工业集团100万吨钾肥项目。高原基建的挑战随即而来:海拔3000米以上的施工现场,空气稀薄,呼吸困难。果洛、玉树等六州十八县的19个项目分散各地,交通不便,他每周都要在蜿蜒崎岖的道路上奔波6000公里。为了抢抓夏季短短3个月的最佳工期,他和团队成员以车为家,三餐只能以饼子馒头充饥。就这样,他们在雪山与荒漠间,一点点搭建起基层办公用房,让党旗在海拔4000米的草原上稳稳扎根。

  如今,身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青海诚鑫招标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的马忠海,在工作中始终坚守初心。2021年,当青海诚鑫招标有限公司承接首个新能源项目时,摆在他面前的是“双重空白”难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没有新能源发布端口,省内也缺乏相关示范文本。面对困境,马忠海没有丝毫退缩,他带领党员骨干,一头扎进会议室,连续7天,对招标文件进行反复论证。凭借着坚定的决心和不懈的努力,硬是说服平台为新能源项目“开小灶”,专门架设了专属端口。如今,诚鑫公司凭借2400亿元新能源项目代理额,占据全省55.47%的交易市场,已然成为高原绿色能源发展的有力“摆渡人”。

  23年的时光转瞬即逝,从格尔木的盐碱地到玉树的草原,从通宵达旦的开标室到抗震救灾的现场,马忠海一步一个脚印,用青春和汗水丈量着青海的每一寸土地,持续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贺明春:防汛战线挑重担 争做新时代“应急人”

  贺明春是省应急管理厅防汛抗旱处副处长,“责任重于泰山,任务艰巨繁重”是他从事防汛抗旱工作多年来的座右铭。每年汛期,他和同事们始终保持高度戒备,办公室里彻夜不灭的灯光、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电脑屏幕上不断更新的监测画面,构成了他们的工作日常。

  2024年汛期,青海遭遇历史罕见雨情,降水强度与暴雨频次均破纪录。贺明春和同事们连续15天驻守省应急指挥中心,吃泡面、睡行军床,昼夜调度指挥。他们“叫应”“叫醒”基层防汛责任人8万人次,向省外来青人员精准推送风险提示短信60万余条,提前转移危险区群众40余万人次,2764名群众因提前避险免于伤亡。

  如果说防汛是常态化的战斗,那么抢险救灾就是最危急的战场。2022年8月18日,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突发百年不遇的山洪灾害,贺明春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加入到救援队伍,徒步穿越泥泞山路,反复搜寻河道近200公里、田地林地68万平方米,成功营救被困群众500余人。

  防汛人的字典里,没有“节假日”这个词。去年儿子过生日,贺明春因暴雨突袭爽约陪儿子“浪山”的承诺。面对“这么拼,图什么”的疑问,他始终以“汛情就是命令,这是应急人的天职”作答。

  贺明春深知防汛工作需科学化、制度化保障,他牵头起草《青海省防汛抗洪应急预案》《气象预警“叫应”与应急响应联动机制》等制度。“叫应”机制解决了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落实难题,2024年我省首次实现气象预警与应急响应“分钟级联动”,基层防汛抢险效率提升40%以上。

  新时代防汛工作挑战重重,贺明春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应急人的忠诚与担当,为守护青海山河安澜、百姓安康奉献了自己的力量!

  马文香:用心守护童心 用爱点亮童年

  马文香是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现任省委机关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她32年坚守幼教一线,用行动诠释“儿童精神的仆人”这一职业信仰。

  90年代初,当学前教育被误解为“哄娃娃”时,她已将幼儿期视为“充满无限可能的阶段”,在自己的岗位上深耕细作、真情付出。通讯不畅的年代,二十出头的她多次化身“临时妈妈”,在单身宿舍用心照顾没有被及时接走的孩子,这份温暖陪伴成为许多人记忆中“老师妈妈”的最初模样。

  2001年,幼儿园转制引发教师队伍动荡,马文香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主动利用午休时间开展业务培训,1000多学时的无偿付出,只为那句“为了孩子”的初心。

  在精进专业的路上,马文香主持参与了13项国家级、省级课题;主编参编5部专业著作,70余万字凝结着对幼教的深度思考;与高校合作完成教育类调研报告4份;撰写教育经验类论文20余篇刊登发表。一张张证书、一册册出版物见证了马文香在教育路上的奋斗足迹。

  更值得称道的是她开创的幼教品牌:自1993年延续至今的“冬炼百天”活动,让高原幼儿在严寒中强健体魄,并推广至全省100多所园所;以24节气为脉络的传统文化课程,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童心扎根;20年如一日搭建“参与式→植入式”教师培养体系,足迹遍及20多个县域,助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园中园”托育班的开设,更让她成为托幼一体化的探索先锋。

  32载深耕,从守护个体童年到构建区域幼教生态,马文香完成了从“服务者”到“引领者”的跨越。她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执着,在高原幼教沃土上种出满园芬芳,让每个孩子的童年都成为生命最美好的初始绽放。

  阎军宁:攻坚克难成果丰 美丽乡村焕新颜

  阎军宁是省审计厅派出审计二局四级调研员,多年来,他立足岗位,用脚步丈量责任,以实干诠释担当。

  在审计战线,他是攻坚克难的“尖兵”。2021年,阎军宁参与实施了兴海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报送4篇研究型审计专报,推动海南藏族自治州出台《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等相关制度。2022年,阎军宁参加了某行业腐败案件调查工作,在留置对象拒不配合时,他从海量资料中抽丝剥茧找到关键突破口,打破僵局。2023年,阎军宁担任《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专项审计调查》项目主审,超百页的调查报告直指要害。

  在乡村一线,他是一心为民的“领头人”。2023年,阎军宁主动请缨成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乡大滩村驻村第一书记。入村后,他积极转变角色,团结村“两委”探讨发展思路和产业增长点。面对大滩村无集体建设用地、地处水源保护地的限制,阎军宁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放在了新品种油菜科学种植上,他带队考察后,选定“东油6号”油菜试种。2024年,10公顷试种田,亩产达225公斤,增产20%。之后又乘胜追击,争取50万元项目资金,流转20公顷土地规模化种植,购置9台农机、20吨生物肥,预计带动农户增收500至2000元。

  在灾害面前,他是群众的“主心骨”。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阎军宁连夜排查176户房屋,完成48户维修加固,全村零伤亡;2024年强降雨期间,连续20天驻守一线,转移7户32人。

  从审计现场到驻村一线,阎军宁用“缺氧不缺精神”的坚守,在高原大地书写着新时代审计人的忠诚与担当。

  王凤:用爱护航 全力做好退役军人移交安置工作

  在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总有一个身影忙碌于档案堆与政策文件之间。自2019年投身退役军人移交安置工作以来,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移交安置处二级主任科员王凤,用五年时光书写着对这份事业的热忱,高质量完成了全省647名安排工作退役士兵、6734名自主就业退役士兵、5名伤病残士兵移交安置工作。

  初入岗位时,面对专业性极强的政策法规,王凤也曾一头雾水无从下手,为了尽快适应工作、胜任工作,她深钻细研相关政策法规,不厌其烦请教领导同事,经常深入基层、部队调查研究,从“门外汉”蜕变成了政策“小灵通”。主笔起草《青海省退役军人人事档案管理利用办法》等制度文件时,她50余次往返部队与接收单位,开创“订单式”岗位服务模式,让“阳光安置”成为青海标杆。

  在基层调研中,王凤敏锐地发现州县安置队伍稳定性不足的问题,每年数十次奔赴一线开展业务培训。她用脚步丈量责任,在20多个县域留下政策宣讲的足迹,推动解决数百个就业生活难题。

  王凤是退役士兵心中的“贴心老大姐”。每当“退役季”来临,无论节假日还是深夜,她总会耐心接听一次次长达数十分钟的咨询电话,疏导化解士兵的焦虑彷徨。但在人情世故面前,王凤却是出了名的“油盐不进”。面对说情打招呼,她始终严守廉洁底线:“我们的工作可能决定别人的人生,公平比什么都重要。”2024年春节,一条感恩短信印证着她的坚守:“是您让我在迷茫时找到方向,将我公平安置到专业岗位,谢谢您!”

  王凤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退役军人之家”的温暖内涵,用严谨与温情织就了退役军人的“护航网”。

  李富刚:担负科研使命 勇攀科技高峰

  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以下简称瓦里关本底站)是32个全球大气本底基准监测站中海拔最高的一座,也是唯一设立在亚欧大陆腹地的大气本底基准监测站。李富刚作为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台长、站长,多年来,带领团队始终坚守初心,以做好大气本底监测为己任,不断提升我国大气本底观测业务与科研能力。

  世界气象组织每两年对全球大气本底站进行一次观测质量的国际巡回标定和比对,瓦里关本底站每次都高标准达到质量管理要求,这是李富刚带领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然而,李富刚对自己的要求远不止于此。他深知,科技创新是推动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这些年,他带领技术骨干开展大气成分数据深入研究和价值挖掘、温室气体监测评估关键技术研发,研制全国首个省级温室气体监测公报,编制完成青海省碳源汇分析、高原甲烷等大气成分要素分析等报告。组织建成温室气体等大气成分国产化监测设备高原适应性测试平台,积极打造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监测标准气配制中心,推动太阳光度计等国产化设备的研发测试及一级定标中心建设,为我国大气监测设备的自主化、国产化,实现大气本底监测领域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科研创新,李富刚在工作中非常注重团队建设。在他的带领下,瓦里关本底站7人入选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3人入选中国气象局青年创新团队,3人入选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技术专家,3人入选中国气象局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业务专班。

  从青丝到华发,李富刚始终用共产党员的初心在“地球第三极”树起科技丰碑,用坚守诠释了科学家精神。这种将个人理想融入地球家园守护的崇高境界,正是生态文明建设征程中最闪耀的精神坐标。

  张国青:坚守高原四十载 信念如磐映初心

  张国青是青海省广播电视局930台台长,一名资深的广电人。40年前,当他第一次走进发射机房,面对老式电子管乙类板调机时,便立下了“优质安全播出是生命线”的誓言,这也是他一直秉持的工作理念。

  2001年除夕夜,果洛921台藏语发射机突发故障。张国青一边研读图纸,一边远程请教技术人员,在凌晨6时播音前的最后一刻排除故障;2003年他赴任玉树920台台长时,车未停稳便接到发射机故障消息,他直奔机房排查,错过任职仪式却守住了“就职誓言”。在张国青的工作生涯里,像这样争分夺秒排除故障的紧急时刻数不胜数。

  从电子管机到全固态发射机,设备更新换代,张国青的学习笔记也攒了十几本。这些记录着电路图和维修心得的笔记,成了台里的“知识宝库”。转入管理岗位后,他白天组织技术学习,晚上带大家模拟故障演练,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值机员。如今,台里年轻人都能独当一面,面对突发故障沉稳应对。

  兴海县930台,自然环境恶劣,台区经常黄沙漫天,不见绿意。为了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张国青带着同事们去几十公里外拉熟土,年复一年种树,春灌冬灌、剪枝打药,把“黄沙地”变成了“花园绿洲”。张国青总说发射台是“大家”,经常自己带头打扫卫生、捅下水、钻地沟,用行动带动大家把台站当成家。

  从青丝到白发,张国青用无数次争分夺秒的抢修、一砖一瓦的建设、一本本泛黄的笔记,诠释着高原广电人的坚守:指尖跃动的是技术,心中承载的是对党和人民的承诺。他用40年时光,刻下了一名普通劳动者对事业最长情的告白。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