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西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市二医院)利用晚间空闲时间,无偿为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西宁植物园/西宁野生动物园)救护的雪豹凌小蛰完成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初步诊断显示,凌小蛰颈前部脊髓仍存在轻度压迫与炎症,需进一步治疗。
3月5日,青海省玉树州治多县一只受重伤雪豹幼崽被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接收,并起名为“凌小蛰”。经过54天的全力救治,凌小蛰病情逐步好转,体重从9.7千克增长至15.4千克,已能自主站立、行走和跳跃,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肌肉萎缩与共济失调的情况,脊髓恢复状况尚不明确。
随着凌小蛰体况逐渐满足麻醉与MRI检查条件,此次检查得以顺利进行。4月28日18时15分,凌小蛰被抱入转运笼装车;18时50分,车辆抵达市二医院;18时55分,兽医赵海龙为凌小蛰注射麻醉药物,待其平稳进入麻醉状态后开始检查,20时30分检查结束。返回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后,凌小蛰在兽医严密监护下在康复笼舍内顺利苏醒。转运和检查全程,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与市二医院对转运笼具、车辆、人员和检查室环境进行全面消杀,检查完成后市二医院还对医学影像中心再次消杀,保障患者就诊安全。
当晚,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副院长金艺鹏教授团队,对检查影像进行细致研判与综合评估,初步得出:C1—C2左背侧髓外轻度压迫(骨性),局灶性脊髓炎症/水肿;左侧寰椎翼椎体炎症(陈旧性损伤或感染相关);胸段脊髓形态未见明显异常。这表明,凌小蛰颈前部脊髓存在轻度压迫,脊髓局部与寰椎翼椎体炎症/水肿,需进一步治疗,后续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将联合金艺鹏教授团队制定治疗方案。
据悉,MRI检查通过射频电磁波与动物体内氢质子共振产生信号,经计算机处理转换为影像,能呈现凌小蛰脊髓及其周围组织的病变情况,为诊疗提供重要依据。此次检查是MRI技术在我国雪豹救护工作中的第二次应用,此前在2017年,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曾为救助的瘫痪雪豹“凌霜”进行过MRI检查。此外,今年3月24日,救护中心还在市二医院对凌小蛰进行了国内首次雪豹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这些先进诊断技术的应用,彰显了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提升雪豹医疗救护水平的决心,也展现了我国雪豹迁地保护工作的综合实力。
(来源:西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