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年初,位于西宁市城东区清真巷街道辖区、有着百年历史的“高原老街”下南关街火出了圈。“这里最吸引我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有浓浓的烟火气、热情满满的商品,最重要的还是这里热心周到的便民服务,尤其是像我这样的外地游客可以在便民服务驿站里喝水休息、寄存行李,让出游变得轻松无虑。”时隔一年,来自上海的李邵萍对下南关街的见闻和感受依旧记忆犹新。
2024年年初,城东区清真巷街道党工委牵头打造了“暖冬·幸福”党建联盟,与省生态环境厅、城东区城管局等部门签订了个性化“契约书”,以下南关街“暖冬·幸福便民服务驿站”为依托,积极发挥驻区单位资源优势,为商家和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了多样化服务。李邵萍所感受到的便利与温暖就是该党建联盟的成果,也是西宁市探索推行社区分类管理的具体实践。
从2023年起,西宁市聚焦社区居住形态逐步分化、人口结构更趋多元、资源禀赋差异发展、管理模式创新多样的现状,着力加强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精准把握需求、配置资源、分类施策,强化党建引领、深化居民自治、优化管理模式、细化共建举措、实化服务载体,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着力夯实社区基层基础,有效提升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
城中区人民街街道水井巷社区老旧楼院多,基础设施不完善,常住人口结构较为复杂,租住流动人口较多,按照社区分类方案被确定为C类。为破解人民街8号院无人管理的问题,水井巷社区党总支按照C类社区管理措施,推选出4名楼栋长、2名网格长、3名党员共同管理楼院,形成融合共建、睦邻互助的基层治理模式,小区居民的幸福感得到极大提升。
西宁市综合考虑社区区域位置、人口体量、小区规模等方面,因地制宜将全市180个社区按照“A、B、C、D”四类进行科学划分。对新型小区居多的社区确定为A类;对老旧楼院居多的社区确定为B类;对位于城市郊区的社区确定为C类;对位于乡村的社区确定为D类。
针对四类社区不同的主要特征,西宁市积极研究180个社区的共性和不同种类的个性问题,推行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社区分类管理措施,并对个性问题因类施策,结合四种类型制定12项具体措施,构建不同类型社区精准治理模式,提升社区精细化治理水平和精准化服务能力。
“针对社区分类情况,我们分别围绕加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共建共治共享、推广深化‘四方联动’机制、健全完善社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注重文化与治理相互融合相互激活等方面制定有效管理措施,持续加强面上指导、点上发力,着力构建社区分类治理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城市社区治理水平。”城西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袁玮说。
基层治理成效最终要落实到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上。
“有了亭子,我们休息就有了场地,大家都愿意出门坐坐、聊聊,邻里关系也更亲近了。”城中区南滩街道建新社区针对辖区南山路7号院长期没有休闲座椅,老人缺乏休憩场所的问题,多方协调联系区文体旅游科技局、城乡建设局等共建单位,在小区安装了休闲座椅,使“砖头凳”变成了“议事亭”。
结合社区分类情况,西宁市建立了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差异化分配机制,由市县两级财政统筹落实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对基础条件较好、部分设施有物业服务企业维护的A类社区,以及基础条件薄弱但社区规模较小的C类社区每年分配15万元,对老旧楼院多、基础设施维护成本较高的B类社区每年分配30万元,对社区体量小、群众诉求少、资金用途不多的D类社区每年分配10万元,确保社区党组织正常运转、有钱办事、高效服务。
西宁市推行城市社区分类管理,不仅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服务功能,巩固了党在城市基层治理体制中的领导地位,同时全面推进了各领域基层党建互联互动、“条条”和“块块”双向用力,健全市、区、街道、社区党组织四级联动的责任落实机制,把责任和压力从“最先一公里”传导至“最后一公里”,打破各类中梗阻,坚持服务供给与群众诉求精准对接,实现精细治理、精准发展,助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