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青海要闻

【再走青藏线——传承弘扬“两路”精神】
史正章:我和青藏公路同生共长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马振东 董志勇    发布时间:2024-08-17 07:15    编辑:管理员         
翻看相册寻找记忆深处的童年。董志勇 摄

  11岁的史正章满怀期待,他即将离开故乡跟随父亲踏上一条充满未知的道路……

  时光流逝,转眼间青藏公路已经建成通车70年。作为青藏公路最大的后勤保障基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香日德镇,70年的发展变化已深深镌刻在老人的生命中。

  82岁的史正章,盘坐在自家小院一把考究的木椅上,乐呵呵地看着花园的花花草草。回忆往日时光,史正章不禁感叹时间过得太快,自己甚至忘记了年龄。“搬到香日德已经70多年了,如今政策好、生活也好。等身体好一些,还想到处走走看看呢。”他这样说。

  1953年,11岁的史正章同父母、妹妹一起,离开湟源老家,赶着驼队,驾着木车,踏上了前往香日德的路。

  都兰曾是柴达木盆地的行政中心,是丝绸之路南线和唐蕃古道上的经济文化重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史正章的父亲常常往来于湟源与香日德之间。

  “从湟源购置各种日用品跟着驼队、马帮赶到香日德,然后换取皮货,从中赚些差价。”虽然当时年龄不大,但对父亲的职业,史正章记忆清晰。

  1953年4月,中共西北局受命在兰州组建西藏运输总队,队部设在西宁至都兰的公路终点站香日德。委派王宝珊任总队长,慕生忠任政委。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备,运输总队在香日德正式挂牌办公。

  运输总队其实就是骆驼运输队,他们在很短时间里,从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收购2.8万头骆驼,而当时全国的骆驼总量也不过20万头。可以说,这次收购动用了当时全国十分之一的骆驼。

  与此同时,内蒙古、宁夏、甘肃的2000多名农牧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做驼工,参加运输。运输总队把骆驼与驼工编成队,每头骆驼驮150公斤左右。

  一名驼工平均赶10头骆驼,一头骆驼驮150多公斤粮食和物品。骆驼队还带着自己的行李和清路用的铁耙子等工具。每三四个月,在1000多公里的风雪运输线上往返一次。

  香日德,成为向西藏组织和运输物资的大本营和出发地。

  几乎是同时,史正章的父亲决定移居香日德。

  从湟源出发到香日德,如今沿着高速公路不过四五个小时,当年史正章一家足足走了一个多月。每天早上5点出发,中午停下搭帐篷喂骆驼,直到傍晚才能休息,第二天一早接着出发。年幼的史正章走了一周便已消磨完内心的期待,他开始想念湟源的家和玩伴儿。

  然而父亲的决定不容置疑。作为家中长子,虽然年幼但依旧得肩负起自己的职责——喂骆驼。每天扎下帐篷后,史正章都得和大人们一起喂骆驼。

  牵着骆驼到水草茂盛的地方,看着骆驼悠然地吃草,史正章说那是他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刻。

  “那条路太难走了。”儿时的记忆已有些模糊,但史正章依旧记得走过的路。彼时青藏公路还未开始建设,湟源、茶卡、香日德这条路线虽已有道路,但都是解放前修建的,道路窄小,坑坑洼洼。

  史正章总说自己是和青藏公路同生共长的,他见证了西藏运输总队在香日德的辉煌,成千上万的骆驼聚集在香日德,每天源源不断的物资从汽车上拉来,转运到驼队上进入西藏。

  “当时的香日德,到处都是骆驼,到处都是物资,运输总队的大院里,物资堆得有好几层楼那么高。”

  年幼的史正章不会知道,当年,全国80%的骆驼都集中在了香日德镇。据现存的西藏运输总队文档资料显示,在三次进藏过程中征调到香日德镇的骆驼超过十万峰,占到当时全国骆驼数量的80%以上。

  70年前,筑路大军舍生忘死,踏过戈壁,迈过河流,冲破重重难关,保障了祖国的边疆稳定。

  70年间,史正章在香日德成长、成家、安度晚年……对他而言,青藏公路无疑改变了一生的生活轨迹。

  “如果不是青藏公路,我的父辈不会来到香日德,如果不是青藏公路,我们后来的日子不会过得如此滋润。”史正章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