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地区动态

【海北州】【经济聚焦】海晏:助推企业发展 点燃县域“强引擎”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宋翠茹 杜才让东主    发布时间:2024-07-31 08:54    编辑:张小千         
QQ图片20240731060304海晏县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基地。

  7月10日,记者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采访时看到,一个个重点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中,一幢幢现代化厂房已拔地而起,一亩亩高标准农田也是一派繁忙的耕作景象……企业车间、田间地头处处展现出靓丽新姿,县域经济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企业及产业项目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今年以来,海晏县充分发挥项目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持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有力有效推动经济稳进提质。仅上半年,全县新建项目共46项,总投资16.86亿元。海晏县全速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QQ图片20240731060312海晏县的藏羊羔羊。
QQ图片20240731060320加热机头。

  助民企成长 夯实县域经济基础

  别小看一根塑料管道,在生产生活中,它的用途十分广泛,可用于市政给排水、供热、燃气,还可以用于水利调水、农田灌溉……一根小小的塑料管道,在城市发展、经济建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走进位于海晏县的泓泽新材料科技(青海)有限公司,2000多平方米的车间里,工人寥寥无几,一台台全自动智能化生产设备正快速运转着。经过自动拌料、挤出塑化、冷却定型、自动切割、质量检验、喷码包装等多道工序之后,一根根带着热度的HDPE给水管,双壁波纹管道从这里走下生产线,走向广阔的市场。

  “这里是我们公司的一期工程,车间引进购买的是国际先进生产设备,从生产到包装,实现了自动化生产。这4条生产线可通过自动调节参数,实现对管材厚度、质量的精确控制,具有精度高、效率高、稳定性高的特点。这台机器一天可以加工生产7吨左右的排水管。”公司办公室主任杨新利指着一期项目新建生产线说。

  泓泽新材料公司是2022年由海晏县政府招商引资的企业,是一家专注于数字化智能制造HDPE给排水管道及进出口加工、流通一体化,且持有核心技术管道集成的创新型民营企业。

  “今年生产基地一期项目也已经建成,目前已经接到了一单2000万元的订单。我们公司紧跟青海的各项政策内容,产品搭乘中欧班列,依托新疆霍尔果斯陆路口岸、广西‘钦州港’等多渠道贸易口径,销往中亚五国、东南亚、中东及俄罗斯等其他国家。”杨新利介绍,从项目筹建至今公司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现新建了HDPE双壁波纹管道生产线及HDPE给排水管道生产线,生产能力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近年来,海晏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支持发展民营经济,鼓励优秀企业做大做强。从消费端发力,拓展在旅游服务、“订制菜”等新型半熟性农畜产品的市场推介力度,立足海晏特色农产品资源与品质优势,促进一二三产联动融合,助力海晏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全县深化与山东援建县区企业的洽谈对接。如山东笨鸡小跑餐饮服务有限公司和青海库库诺尔食品有限公司,于2023年在海晏县联合创办了海北藏羊食品有限公司。公司以海晏藏羊初加工和羊肉食品研发加工为核心业务,充分利用笨鸡小跑的供应链和现有餐厅流通销售,并规划布局以海晏藏羊为主要产品的连锁餐饮品牌,同时有效整合前端的畜牧养殖,让生态有机的海晏藏羊产品走出青海,走向全国。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由于市场形势和消费者习惯发生改变,订制菜为该公司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我们坚持好食材要做成好产品的初心,加之从事餐饮业多年积累的强大的厨师和研发团队让我们在海晏藏羊产品研发方面更具有市场生命力。我们是以最先进的技术和加工设备,对产品实现精细化分解加工,让产品尽可能保持海晏藏羊的健康本色,让其发挥出最大的市场价值,从而令消费者满意。”该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打通海晏藏羊的养殖,加工和流通环节,提升产品价值,让其卖得更多更好,进而反哺海晏藏羊养殖业的发展,海北藏羊公司蓄势待发。“现在,我们的设备已全部到位,检查正常、人员到岗就绪、消毒防范到位、随时准备开机生产。”面对美好前景,海北藏羊公司的负责人信心满满。

QQ图片20240731060328调整参数。
QQ图片20240731060335三顶帐篷轻奢露营基地。

  育特色产业 增强县域经济动能

  如今,海晏县围绕藏羊、牦牛、青稞、油菜、饲草等五大特色优势产业,以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目标,积极培育农畜产品流通主体,助力农畜产品持续输出。

  走进海晏县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基地18号棚时,棚里的数百只白藏羊正悠然地进食。它们的耳朵上都挂有一个黄色的标牌,这是白藏羊的“身份证”,记录了它们从出生到出栏的全部信息。

  海晏县畜牧兽医站站长杨有武说:“我们从今年4月份开始陆续从全县284群高原型藏羊核心群中筛选了1.2万只藏羊羔羊,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基地进行托管养殖。现在,这些白藏羊已经入住这里50多天了,平均月龄在5个月左右。”

  杨有武给记者算了一笔双赢的经济账,托管的藏羊羔羊以14公斤为底数,14公斤的藏羊羔羊定价525元,在此基础上每增加一公斤体重提高25元,以此顺推,每只羊收托价格比市场价高出100元至150元左右,通过基地科学的高效养殖90天至120天出栏,出栏后的利润再次以60%返还养殖户,进一步增加收入。

  目前,海晏县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基地已建成31栋羊舍、2栋草料棚、4座青贮池,并配备有各类机械设备。

  为进一步提高海晏品牌的认知度和影响力,海晏持续加大县域龙头企业品牌扶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群众种植养殖需求进行良种引进,科学种植、科学养殖。一方面大力推广“娟姗牛”和“环湖藏羊”等优良品种,另一方面着眼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积极推介“青海湖羔羊、金银滩羔羊和夏华小牦牛”等绿色优质品牌。不仅如此,海晏县还以“青海高原兴农足球超级联赛”为契机,发布海晏美食图谱、推荐乡村休闲旅游精品路线,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着力培育休闲农牧业、乡村旅游、特色民宿等新产业新业态,走绿色发展、绿色兴业、绿色富民之路,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QQ图片20240731060342海北清湖源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牦牛肉干加工车间。
QQ图片20240731060349三顶帐篷轻奢露营基地。

  强产业链条 激发县域经济活力

  走进远离城市喧嚣的海晏县金银滩草原三顶帐篷轻奢露营基地,因光影作用而形成的变幻色彩让天地之间散发出一份天然的美感,静谧和舒适感随之而来……

  “游客夜晚躺在床上就能看星星,晴天还能拍到银河,清晨伴着鸟鸣醒来,十分惬意。”该露营基地的副总经理南木金措不经意间的一句话让这里更多了一份让人向往的诗意。

  据南木金措介绍,今年4月下旬三顶帐篷轻奢露营基地正式运营,该基地有20顶住宿帐篷,10顶餐饮帐篷和一个大型接待厅,可以为400多人提供就餐服务,50位左右游客住宿。截至目前,累计接待游客93000余人,营业额突破100000元,该基地不仅为游客提供帐篷租赁、野外烧烤、自助娱乐场地,而且设有围炉火锅、骑马等项目。

  近年来,海晏县对致富能力强、为海晏县发展贡献大,能够实现优质优价的企业及村集体加大监管扶持力度,努力培育形成“政府监管+龙头企业+联合社+农牧户”的合作经营模式。

  走进海北清湖源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牦牛肉干加工车间,浓郁的牦牛肉香味扑面而来,清洗、加工、消毒、包装……工人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加紧生产。经过道道工序,一袋袋牦牛肉干“新鲜出炉”。

  “顾客吃到的牦牛肉干是纯手工做出来的。现在,我们正在加急生产一批1吨的订单,产品销量挺不错的。”海北清湖源公司的生产负责人李小龙说。

  2019年以来,海晏县相关部门不断帮助村集体探索致富门路,通过走访调研、征求意见、咨询论证,依托项目资金,逐步帮助达玉五谷村发展牦牛肉干产业。目前,海北清湖源公司采取“公司+乡村振兴+村集体经济”的运营模式,扩大生产范围,产品不仅包括风干牦牛肉、牦牛肉手撕、牦牛蹄筋、羊蹄等多种类,而且加工后的产品远销到了陕西、甘肃、福建等多地区。

  据李小龙介绍,2023年企业销售额达到了1800多万元。今年又新增一条“牦牛肉酱”生产线。通过村集体经济,公司扩招了村里的留守工人(妇女),为她们增加了可观的收入,车间现有员工50人。目前,达玉五谷村的村办企业已逐步形成了集生产、研发、加工为一体牦牛肉干产业链条。

  上年度,海晏县全县29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25万元,总收入1460.72万元,同比增长20.76%,其中1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0万元。今后,县里将持续探索“一村一策、一村一品”发展路线,深化哈勒景村生态养殖、东达村食用菌种植、金滩村大田托管种植等示范点建设,努力培育出达玉五谷村牛肉干加工、岳峰村粉条和玉木耳生产等农畜产品加工特色产业,加快实现全县各村“转变传统、提升本土、推进特色”的新格局。

  【也说】发展县域经济需有“特色牌”

  县域经济的发展,关键靠特色产业。

  细数引人注目、频频“出圈”的县城,无一不是找对了县域特色产业,全力而为,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

  那么,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各具特色”不失为一条良策。只要肯在“特”字上下功夫,把地方特色产业转变为县域经济的发展优势,再努力去做好做大,足矣。

  对农牧业生产有优势的县,加快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专业化市场服务体系,为产业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后顾之忧。从产业扶持、金融信贷等方面出台政策,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为“菜篮子”“肉盘子”提供强有力的金融后盾,打好集政策、项目、金融、产业于一体的“组合拳”,拓展产业链,走好技术创新之路,让更多县域经济的“特色牌”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金饭碗”,进而使全省各地区更好地融入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

  对旅游资源丰富的县,立足自身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以“现代化+原生态+科学”的发展理念为引领,持续打响“大美青海”旅游品牌知名度,力促旅游高质量发展跨步向前。可以通过地域旅游品牌创建和培育,扩大各景区知名度。深入挖掘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加强各景区硬件建设、改善服务质量,形成一系列不可复制的新特点。

  当下,从省到市州到县区,都在积极为特色产业如何保持高质量发展把脉定向。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把发展思路聚焦到“本土”资源、生态和文化上来,全力做好体制机制、省市联动、企业培育、融合发展等文章,延长特色产业链、完善产品供应链、提升产业价值链、拓宽农牧民增收链,以此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只有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将特色资源转变为特色产业,在此基础上,吃透新质生产力的“新”与“质”,不断进行创新升级,才能真正打好、打响“特色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