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青海要闻

【锦绣中国年】河湟年景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王祥奎    发布时间:2024-02-14 07:48    编辑:管理员         

  编者的话:

  春风徐来,拂去旧年的尘埃;春光明媚,奔赴新年的山海。春节,是中国人的文化密码和情感密匙。它牵动着每个人的归心,也温暖着万家灯火。青海浓厚的年味,常常隐藏在传承久远的年俗中,贴春联、炸馍馍、大扫除、走亲戚、耍社火……每一个年俗,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唤醒着人们心底的期待与憧憬。

  日月开新元,天地又一春。青海日报“江河源”副刊特约请数位青海作家和艺术家忆童年、话年俗、抒乡情,让我们大家一起从这些活色生香的文字和作品中感受和品味青海“年”的滋味。

  “诗家清新在新春。”古往今来,多少美好的希望从此开始。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三阳开泰从地起,五福临门自天来”……每到春节,河湟谷地家家户户大门上那些对联,让我们的思绪仿佛回到了童年。

  贴春联

  “无联不成春,有联春更浓。”在河湟谷地,家家户户都要张贴春联。不论是门心、框对、春条、斗斤,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联的原始是“桃符”,有祛邪祛恶、迎接吉祥之意。不过,时光递进,人们贴春联更在于一种文化习俗的传承。

  春联,既是洋溢喜气的字,也是文学殿堂里独特而美丽的花。或豪放若大江东去,或婉约如小桥流水,或粗犷像旭日喷薄,或细腻似风拂杨柳。内质不同,却都带给人年的喜悦与快乐。

  新年,开始于心灵深处的艳阳照耀。愿望中那道贴着春联的高大的院落门,在正月初一打开,门后豁然开朗的是久违的热爱,以及身心的放松。

  人间春色何所似,欢乐幸福相因依。

  随着社会的发展,印刷的春联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但在村民看来,印刷出来的对联没有手写的对联更有生活情趣。所以,在记忆深处,大年三十这一天,村里人就到我家找哥哥写春联。

  写春联时,在院子里摆上简单桌子,铺上一张红纸,碗里倒上墨汁。作为村里的文化人,哥哥提笔落字,认真庄重,每一个字都是想好了才写的。红纸先是叠成方格,把对联的几个字排列好,把手中的毛笔,在碗中的墨汁里,荡来荡去,让它沾满墨汁,然后,才开始写字。

  春联的内容,大多是一些新年的祝福语。中国人讲究新年说吉利话,来年就会和顺。记得最清楚的是:“春回大地春光好,福满人间喜事多。”还有一些朗朗上口的,如“阖家欢乐迎富贵,满堂欢喜永平安”“千年迎新春,瑞雪兆丰年”,而横批往往是“欢度春节”。

  除夕晌午一过,男人们赶着贴春联。大门是大对子,正房是小对子,还有小条幅,院子贴“满园春光”,牛圈贴“牛羊满圈”或“六畜兴旺”,炕头上贴“身体健康”,再把房内的画扯下来,贴上新的年画,尤其是怀里抱着鱼的娃娃画……

  后来,我也加入到写春联的队伍中。“还是写的春联真啊!”听到排队写春联的人们这样感叹。

  吃饺子

  清水飘芙蓉,元宝落玉盘。饕餮世间味,最是此物鲜。饺子是大年三十“团圆饭”的必备食物,也是一桌年夜饭的重点与核心。它作为中国春节饮食文化的符号之一,蕴含着祝愿、祈福等文化内涵。常常唤起人们对故乡、亲人等朴素悠远的怀念。

  在河湟谷地,人们习惯把饺子叫“扁食”。因为它是一种有馅的半圆形面食,形态微扁,形似月牙弯,故民间美其名曰“扁食”。只是扁食与饺子的包法不一样,青海叫“捏扁食”,把饺子捏成老鼠形状,也叫“老鼠扁食”,有些地方还叫“雀儿扁食”,意为扁食形状像麻雀,这些形美味佳的扁食,强化着民众的审美形态。而且河湟谷地上了年纪的人一般都不说包饺子,而说“捏”饺子,这个“捏”字,用得很是传神。饺子馅呢?无外乎分为白菜大肉馅、白萝卜肉馅及甜菜拌炒面馅之类,但素食饺子偏多些。

  虽说年三十儿晚上吃饺子重要,但一家人捏饺子的过程好像更重要。

  河湟谷地的冬天,腊月将尽,外面天寒地冻,甚至滴水成冰,屋里却温暖如春,全家人围坐一起捏饺子,擀皮的擀皮,和馅的和馅儿,家人一起动手,连刚学会走的小孩也来凑热闹。大家手上忙着,嘴自然也不闲着,东拉西扯,高高兴兴,其乐融融,捏饺子似乎比吃饺子还过瘾。

  “扁食捏成了尕雀娃,机灵着满碗碗跳哩。叽里咕噜地搛不上,就缺个尕嘴儿叫哩”。捏饺子,衡量人的审美趣味,可简单,也可复杂。心灵手巧的母亲和姐姐常常捏带花边的饺子。那一个个饺子捏得有款有型:老鼠扁食、雀儿扁食。一个个以挺拔的身姿,一圈一圈儿站在高粱秸制成的盖垫儿上,看着倍儿精神。哥哥呢,也常常参与其间,但他常捏的是那种不带花边的饺子。由于技术不太熟练,不是捏得边沿不严实,就是捏得软塌塌,一个个躺在面板上,哥哥满脸沾满了面粉,引得家人开怀大笑。

  年夜饭的饺子,具有庄重的仪式感。华夏民族有慎终追远的传统。新鲜的饺子出锅后,要放到堂屋的供桌上,祭天神,祭地神,祭先祖,祈求一家人得到神灵和先人的庇护,生活安康。

  作为第一道年夜饭,供桌上的饺子通常供放一个晚上。旁边还有守岁的红烛高照。远远望去,真应了“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的景象。

  春节的饺子,里面常常藏着“宝贝”:消过毒的硬币和红枣。宝藏像未知的秘密,又像捉迷藏似的,诱惑着众人。若吃到硬币,预示财源滚滚,眉开眼笑。若吃到红枣,表示甜甜蜜蜜,亦眉飞色舞。都是好兆头。至于能否成真,没人深究,只是图个开心而已。一家老少,团团围坐,在不时响起的金属和枣核的落盘声中,互相打趣,欢声笑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美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方地域的饮食与春节习俗,都贴着独特的属地标签。河湟谷地的春节习俗,以其独特的样式与情趣,承载着乡情、乡愁,支撑起了河湟民众关于河湟、村庄、亲人、祝福等的情感和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