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青海要闻

【锦绣中国年·送迎灶君 除夕守岁】
解读河湟年俗的文化密码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辛元戎    发布时间:2024-02-10 07:26    编辑:管理员         

  编者按

  中原文化随着移民,在河湟谷地落地生根,千百年来,受高原自然环境影响,融合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河湟文化。节俗文化是河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春节是节俗文化的重中之重。春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也是祭祖缅怀先人、传承家规家训的日子,寄托着人们浓浓的乡愁乡情。

  青海汉族过年,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起,到大年三十,为准备阶段,主要活动是打扫卫生、制作新衣、烹制年食、购买年货等。第二阶段是春节的正日子,即正月初一至初五,主要活动是拜年。第三阶段是正月初六至正月十七,是民间文艺活动的阶段。

  从今天起,我们邀请几位研究河湟文化的学者讲述传统河湟年俗文化,为读者解读其中所蕴藏的文化密码。

春到农家。刘鹏 摄

  “河湟地区的春节活动实际上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青海地方文化学者董皓说,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人们送灶爷,打扫卫生,书写春联,购置年货……春节这首宏大的交响乐奏响了忙碌而欢快的序曲。

  “腊月二十三,打发灶君、娘娘上了天。”董皓说,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庄户人家必须打发灶爷灶君和灶君娘娘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一年来的德行、作为和今年的年景收成,以及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这天一大早,男人们就为灶君、灶君娘娘的出行作准备。用麦秆儿扎“灶鸡儿”做向导、扎“灶马”充坐骑,还用麦草扎两个小捆,在用纸糊成的褡裢里装上一小撮料瓣儿驮到灶马背上,为其备草料。女人们则烙了象棋坨子大小的圆饼,作为灶君爷和灶君娘娘的干粮。献上一碟灶饼(16个)、一碟“灶糖(麦芽糖)”,求灶君爷和灶君娘娘“上天言好事”,求他们在向玉皇大帝汇报时,多替自己说好话,如说自己如何敬畏天神,如何辛勤劳作……贡献灶糖,则是希望灶君爷、灶君娘娘吃了灶糖后嘴甜如蜜说好话。仪式结束后,全家大小欢欢喜喜分食灶饼和灶糖。这一套仪式既繁杂、虔诚,又趣味盎然。

  大年三十,迎来了春节活动的第一个高潮。

  董皓说:“过去有俗语说,‘灶糖儿出来干戈动,门神一贴定太平。’说的就是腊月二十三送走了‘灶爷’,从腊月二十四起,就开始大扫除,把屋梁上、墙壁上的尘土打扫干净,同时把家中借出去的钱、物都要收回来,讲究个‘一年一满,家全人全’。 过去腊月二十三以后,债主们上门讨债,背了账却无钱还债的人也变着法儿躲债。但腊月三十日下午对联、门神一贴,躲债的人回家过年,讨债的人也不再上门讨债了,于是就‘天下太平’。”随着时代的发展,腊月里讨债、躲债的现象基本消失了,但过年前把借出去的东西要回来、把借来的东西还回去的习俗还是延续了下来。

  大年三十这天特别忙,人们上午拿着祭品,上坟烧纸,请祖先回家过年。回来后打扫院子,贴对联,贴门神,在院子中间垒“松棚”(用松木条搭成“井”字形柴垒,中间撒上粒状青盐和柏枝),过节的氛围愈加浓厚。这一天,还要给灶君爷和灶君娘娘献上六个富丽堂皇的“灶卷”,迎接灶王爷两口子“回宫降吉祥”。

  以前,很多河湟汉族人除夕的晚饭是面片,一般要多做一些,给祖宗献上第一碗,然后全家大小饱餐一顿,还会剩下一些。董皓解释道:“一个个面片象征着钱,剩下一些是讲究个‘年年有余’。”

  到了晚上,全家男女老小穿戴一新,聚集一堂,玩牌饮酒,通宵不睡,称之为“守岁”。夜深时,自然要吃“年夜饭”,比平时的宵夜丰盛得多。但以前河湟农家因条件所限,办不起“七碟八碗”来,便煮一锅肉(多半是猪肉),捞到盘子里,插上刀子,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咬鬼肉”。老人们由儿孙轮着敬酒,全家上下其乐融融,亲热和谐,尽享天伦之乐,平时因为小摩擦、小碰撞造成的小怨气在这时也烟消云散,无影无踪了。

  董皓在讲述以往的年俗时,充满了对幼时生活的美好回忆,他说,“守岁”过子夜,要重新梳洗,大人给孩子们换上新衣服,打开宅门,燃起松棚,放起鞭炮,点灯上香烛,迎请祖宗先灵回家过年。然后按长幼顺序,依次叩头拜年。老人给儿孙们一一散年钱儿(即压岁钱),散完年钱就开始吃扁食(即饺子)。饺子里预先捏进硬币或红枣,谁要是吃到了便预示着一年当中大吉大利、万事如意,犹如中彩一般,过年的喜庆气氛在这时达到了高潮。特别是孩子们,要是吃出硬币来,老人们还会额外再送上一个红包,祝贺他们学业有成。吃完饺子,便到了大年初一早晨。人们在欢乐喜庆中迎来了崭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