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青海要闻

实干筑就新青海 担当作为谱新篇
——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实录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乔欣 魏爽 郑思哲 王煜鹏    发布时间:2024-01-25 07:47    编辑:管理员         

  1月24日下午,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邀请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林业和草原局、海东市人民政府六个单位的发布人,围绕2023年我省真抓实干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效和政府工作报告主要内容作了新闻发布和解读。

为青海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积蓄新动能

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丁永顺

  2023年,省委省政府以部署抢抓机遇促发展活动为总抓手,以助企暖企春风行动开局,深入推进投资项目攻坚、工业扩规增产、消费恢复提振等九个专项行动,全力以赴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推动全省经济稳中有进、全面回升、量质齐升。

  2023年,全省上下抢抓机遇促发展,助企暖企春风行动呈现新气象,工业扩规增产行动取得新进展,消费恢复提振行动取得新成效,科技创新赋能行动呈现新亮点,招商引资提效行动掀起新热潮,现代农业提质行动打开新局面,政策对接争取行动展现新作为。重大项目建设加速推进,一批行业头部企业投资青海,投资增长的内生驱动力显著增强,有效投资拉动高质量发展成为青海经济的一大亮点,投资内生动力得到新提升。重点项目作为拉动投资的压舱石,发挥省级领导领衔包联的机制优势,着眼事关青海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大事,在抓谋划储备、抓衔接争取、抓实施推进上持续用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为当前稳增长提供主要支撑的同时,也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重要一年。我们要深化对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五个必须”的规律性认识,把握好“三个统筹”,坚决做到“四个抓落实”,按照全省两会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进一步激发“拼”的意识、铆足“干”的劲头、拓展“进”的空间、发扬“实”的作风,攻坚克难、担当实干,高质量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紧跟“民声”走 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贡献力量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郭广霞

  2023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达6.6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0%,超出上年全年总量6个百分点。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9.77万人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3.6%;离校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登记就业率达89.9%,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5.8%;组织开展补贴性技能培训10.86万人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8.6%。

  2023年,全省就业工作呈现“六个持续”的特点:稳就业政策持续强化、供需对接服务持续优化、人力资源市场持续发展、职业技能培训持续加强、转移就业质效持续提升、劳务品牌数量持续增加。

  2024年,“稳岗就业工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通过强化政策性岗位保障,统筹公务员、选调生招录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招聘,落实“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等项目,预计提供就业岗位8200个;聚焦产业“四地”建设、数字经济、生物制药、科技创新等重点产业发展,开展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用工服务保障工作,举办“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校园专场招聘”等招聘活动200场次;发挥就业促进议事协调机制作用,抓好就业援助帮扶,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9万人次,实现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6万人次。同时,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对标对表“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要求,以创建“青海e就业特色工作品牌”为抓手,积极用好就业议事协调机制,着力打造青海就业工作特色品牌,持续加强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广泛开展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不断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巩固提升转移就业质效,全力推进民生实事稳岗就业工程的落实落地。

持续推进美丽青海建设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安世远

  2023年,全省生态环境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履职尽责,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步改善。

  2023年全省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6%,持续推动重点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全省35个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持续保持100%,黄河干流、长江、澜沧江出省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湟水河出省境断面平均水质为Ⅲ类,青海湖等重点湖库水体优良。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着力构建“防、控、治”一体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持续推进西宁市、海西州、玉树州“无废城市”建设。全面启动新污染物治理。

  前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任务已基本完成。建立自然保护地监管职能部门联合查办机制,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黄河流域“清废行动”发现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研究制定推动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开发典型案例整改整治方案。在全国首创纪检监察监督和生态环境监管贯通协同机制,研究制定《青海省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成效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我省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比例连续四年保持100%,确保实现了“一江清水向东流”。

  全力推进木里矿区以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完成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退出矿业权恢复治理验收和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污染状况调查评价。进一步健全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交流合作,持续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青海的生动实践,注重加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有力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共同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良好氛围。

高质量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耿斌

  一年来,青海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正确处理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生态旅游关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牢牢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以生态塑造旅游品质、以旅游彰显生态价值,以“环境大整治、服务大提升”专项行动为抓手,以创建青海湖示范区为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破题之举,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统筹推进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坚持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实施,扎实开展青海湖示范区创建工作,全力推进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细化空间布局,明确发展思路,加快构建全省“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布局,从而明确了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思路。发挥资源禀赋,丰富产品供给,开展示范创建,引领旅游发展,扎实推进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创建。促进文旅融合,提升旅游品质,依托旅游市场激活利用文化资源。激发消费潜力,推动产业发展,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发展基础。围绕国家文化公园、重大旅游基础设施等领域,推进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深化宣传推介,提升品牌价值。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狠抓服务质量,维护旅游形象。加强智慧旅游建设,促进引流入青。

  我们将践行“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要求,开拓创新、锐意进取,高质量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新篇章贡献文旅力量。

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 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韩强

  近年来,全省林草部门在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23年,全省林草系统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为引领,以林(草)长制为抓手,攻坚克难、担当作为,统筹推进生态修复、资源保护、绿色富民、改革创新等各项工作,推动林草事业改革发展取得新成效,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启动实施示范省建设巩固提升行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迈出新步伐,成功举办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发布中国国家公园标识等重大实践成果,统筹推进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三个国家公园建设,不断优化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科学推进生态治理修复,大规模国土绿化取得新成效,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全面打响“三北”工程攻坚战,全省防沙治沙事业进入全面攻坚新时期。我们结合青海工作实际,科学谋划布局,“三北”工程攻坚战迈出关键性步伐。推深做实推行林(草)长制,构建了林草生态资源保护新格局。大力发展特色林草产业,在生态惠民上彰显了新作为。全方位推进改革创新,在推动林草转型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我们将围绕建设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目标,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为引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高质量推进生态治理修复,全面系统从严加强森林、草原、湿地、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完善林草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推动林草产业提质量、上水平,不断增进人民生态福祉,为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六个现代化”新青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作出新贡献。

扎扎实实把受灾群众安置好 把群众家园重建好

海东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冶民生

  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海东市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尽最大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目前抗震救灾工作重心转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

  目前,已妥善安置受灾群众80895人,共设立集中安置点103个,各安置点实行“点长制”管理,受灾地区585名驻村干部就地转化为服务站成员。对集中安置点按照“六有”“六到位”推行“点长吹哨、部门报到”民生问题速办机制。地震造成的196名受伤人员中已治愈出院193名。累计向灾区调拨各类生活物资6万余件、其他类救灾物资12.6万余件。已向23户34名遇难人员家属发放了救助金,向1740户受灾家庭8111人发放了临时救助金,向三个受灾县提前足额发放了2024年第一季度低保和特困供养金。扎实开展春耕备播各项工作,完成养殖场(户)圈舍加固维修,受灾区域符合条件的929家商铺开门营业,灾区371所中小学14.78万名学生全部实现线下复课。通过以工代赈项目吸纳灾区群众就业805人;在集中安置点举办15期招聘活动,实现就业172人。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持续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会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全面完成三县地震烈度为6度区域内所有乡镇受损农房的安全鉴定工作。计划3月份全面开工建设受损房屋,7月底前完成B、C级农房维修、加固工作,10月底前完成D级农房重建工作,12月底前全面完成入住。超前谋划灾后重建项目,第一批涉及教育、卫生、养老等领域的18个项目已于1月15日全部开工建设,第二批计划开工项目正在拟定中。建立项目前期审批“绿色通道”、项目实施调度预警、督查通报等三项工作机制,因地制宜做实要素保障。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树牢人民至上理念,确保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按照规定时序全面开展、扎实推进、高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