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地处黄河源头,三江源核心区,是黄河的发源地,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片7.6万多平方公里的雪域,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和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宝库,而且还是我国乃至全球维持气候稳定的“生态源”和“气候源”。
前不久,入选“全国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这一殊荣令果洛州以坚持建设绿色、美丽生态为目标,以低碳、环保为内涵,从天空到大地再到河流,全域布局,全域行动的“生态立州”战略取得的成效得到了肯定,在保护与发展间,所蹚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共赢之道,得到了认可。
草原重现美丽图景
“这片草根扎得深、叶长得旺,看来已经完全适应这里的环境啦!你看那山坡上面零星还有几处土壤裸露的地方,再补种一次应该就能全部恢复植被生长了。快五年时间了,这片黑土滩终于重现了生机。”11月12日,在果洛州玛沁县当洛乡赛拉龙瓦山岭的黑土坡上,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当洛乡黑土坡治理技术服务小组组长贡保加,带着他的组员们顶着寒风正在对今年初夏补种的草种进行长势普查。
赛拉龙瓦山地草场总面积约有300多公顷,如今除了零星几处不大的土壤还有裸露外,植被已经基本恢复到了十多年前的面貌,如果不听贡保加介绍,外行人根本看不出这里曾经有过面积多达96公顷的黑土滩。
骑着摩托车前往草场巡视完自家牦牛的多智,家就安在离这片正在恢复期的草场不远处的山坡上。对于当年的场景,多智的记忆里是这样的:“那时我二十多岁,草场先是一小片的土露了出来,后面就连成了大片,最后整个山坡都没有了草。”如今41岁的他眼里的场景则是:漫过脚踝的草长满山坡,消失许久的白唇鹿群成了他家的邻居,鸟鸣从日出到日落不绝于耳……
“我们采用了多种草同比混种的技术,优势互补减少了气候对草生长的影响,成活率和常年生存能力得到了提高,草场修复速度较单一草种种植提高了一倍多。”再“绘”这幅画卷的玛沁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草原站站长更藏介绍,新技术下草种发芽率从每平方米160株,提升到了现在的400株,一次性播种治理效果从50%提高到了90%。从黑土滩(坡)开始治理至今,每个修复标段都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和工程监理人员蹲点,长期开展现场监测和新技术的研发和实验,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修复流程。2022年玛沁县完成黑土滩(坡)治理项目及草原生态修复项目,总面积达到1.6万公顷。今年还将陆续完成人工种草3万多公顷,草原改良4万多公顷。
不只玛沁县一处如此。果洛州参与长期从事生态修复和保护的人员就达万人之多。2022年,果洛州共治理黑土滩(坡)、退化草地改良、人工种草10.2万多公顷,完成国土绿化6万多公顷,全州草原植被覆盖度达62.1%、森林覆盖率达13.5%,湿地面积保有量81.53万公顷,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绿茵里的生态红利
不负青山绿水,方得金山银山。“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绿色发展理念,如同覆盖在这片净土上的雪,装点着果洛的美。同时,越来越多从事畜牧业生产的牧民,也在绿茵里收获到了更多的红利……
11月7日下午,在果洛州久治县委办公大楼内,来自生态环保、畜牧业、产业发展等十多个领域的负责人坐在会议桌前,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各抒己见,畅谈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要守住绿色发展底线,强化草原生态保护,推动草畜平衡政策落实,合理利用草原资源,推广科学养殖,让‘绿水青山’在永续增值中充分释放发展动能。”县委书记索南多字里行间所释放的信息,不是“鱼”和“熊掌”要哪个的问题,而是如何让两者兼得的更多。
“我们乡先后建成了有机牦牛高效繁殖基地、畜产品加工、高标准畜棚、日光温室等一体的产业发展基地,打破了牧区粗放型放牧形式,解决了牦牛单季出栏和‘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弊端。去年基地反季节出栏107头,收益达到了85.6万元。”索乎日麻乡党委书记敏晓涛所说的成效,只是久治县的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一角。
基于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思路,久治县70多万公顷的天然草场,50科400余种可食牧草,在谋求经济发展、牧民增收之路上依旧保持着原生态。2022年,久治县被评为青海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县。秉承绿色有机资源,22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24处养殖基地,出栏有机牦牛近10万头。各类经营主体实现收益分红1500万元以上,农村常住居民收入年内同比增长了6.8%。
经过14年不懈努力,果洛州生态畜牧业发展经历了从“生态补偿、以草定畜、统一经营、合作发展”基本思路,到摸索“联户制、大户制、代牧制、股份制”四种模式,再到确立以“配股制”为特色的“岗龙做法”艰辛历程,现已形成立足生态保护,聚焦产业发展,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的良好效益。
源头守护不忘初心
11月的玛多县早已是风雪肆虐,冰天雪地。生活在这里的牧民,守护黄河源头的生态不分季节,因为他们知道肩上扛着的“源头责任”有多重。
“明天早上广场集合,河道、公路沿线、草场捡垃圾。”玛多县玛拉驿村驻村第一书记郭璐,在微信群里发布完消息后,便开始忙别的事情,“没啥特殊情况基本都是每家至少会来一个人,不用催,自觉得很!”如郭璐所料,第二天一支齐装满员的“清理”大队自带干粮,在山川河谷间“扫荡”垃圾一整天,“战果嘛,消灭‘残敌’十多编织袋。”郭璐说,像这样的行动,有很多次都是牧民看到有垃圾汇集后主动提出的。
其实,保护生态在这里已经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并在一代代地继承。“它是朋友,啥时候都要帮助它们,保护它们。”在玛多县黄河乡斗江村,牧民昂毛救治了一只因受伤而被族群放弃的黄羊。“大概两个多月大,站不起来了,应该有两三天没吃东西了,就卧在草地上。”昂毛为了救治这只黄羊,自掏腰包买奶粉和精致饲料,五个月时间长得和人的大腿一样高,膘肥体壮。四岁的小儿子扎西达瓦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和黄羊在院子里嬉戏,被撞倒后,黄羊还会伸出头,用鼻子蹭几下扎西达瓦的脸表示歉意。
“这里的人不管是不是生态管护员,给不给发工资,都会自觉地保护家园环境和动物。”黄河乡生态保护管理站负责人加羊多杰说,以前牧民们就有救助野生动物的传统,现在更是自觉主动。“这既是作为果洛人对故土的情怀,也是黄河源头人的使命所在。”加羊多杰如是说。
果洛州现有人口21万多,平均每20个人中就有一个生态管护员。他们在果洛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生力军的作用,影响和带动着当地人。正因为拥有了“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的齐心,果洛才有了完成国土绿化6.3万公顷,全州森林覆盖率达13.4%以上,草原植被覆盖度达62.1%,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8.6%以上,在全省名列前茅;境内黄河、长江流域地表水质达到Ⅱ类水质,黄河出境断面水质达到Ι类;2019、2020、2021年连续三年在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生态保护治理的优异成绩。
【记者感言】守护你我的绿色家园
在素有“雪域净土、秘境果洛”之称的果洛藏族自治州,它的美不只是眼前的山绿水清,还有在冰天雪地造就金山银山,牧民从中分享红利的幸福之美。
在山川河流间,不光有“生态管护员”巡护的身影,牧民自发捡垃圾,游牧转场不丢下一袋垃圾,如今也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能够感受到“生态保护”已深深刻进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心里,融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记者走进乡村的合作社,走访产业园,无不看到,在“坚持生态优先”这一发展理念下,优质生态产品不断走出果洛,甚至走向世界。在“绿色”“有机”的标签下,牧民们分享着实实在在的红利。
出台法规和政策加强生态治理、推进生态工程……果洛州一系列建设生态文明高地之举,让“绿水青山”在永续增值中,充分释放出了发展动能,让踏上这片土地的人们能够真切地领略到生态美、生活美、产业美的大美景象。
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果洛州带给我们的不光是惊喜,更多的是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齐头并进的有效经验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