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推动荒漠化防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克土,克沙!——40载“克”出4000公顷沙漠绿洲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吴梦婷    发布时间:2023-11-20 07:32    编辑:管理员         

高寒旱沙区变身绿色屏障。

  工作人员查看克土沙区植物生长情况。(本组图片由海晏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提供)

  海晏县克土沙区,位于青海湖东北岸,这里的沙区占环青海湖沙漠化总面积的50%以上。为控制沙漠化的扩大和蔓延,1980年起,我省开始对克土斜玛、大水塘一带的沙区实行常年禁牧封育和生态治理,克土开启了艰辛的治沙历程……

  高寒旱沙区变身绿色屏障

  每年11月,当第一股寒流抵达青海湖,浩瀚碧绿的湖面在寒风中慢慢冻结。这个时候,成群的大天鹅飞抵青海湖,在这里觅食嬉戏,成为青海湖冬日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青海湖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的背后,是各行各业为保护大、美、净、好青海湖生态作出的努力,更是一代代治沙人在青海湖东北岸沙漠化治沙中,与风沙搏斗,与沙漠化抗争,筑起的一道绿色屏障。

  克土沙区地处海晏县西南边、青海湖东北岸,属湖滨沙地,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全年蒸发量高达1500毫米以上。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受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海晏县克土沙区每年以十几米的速度向东北侵袭,周围大片草地退化、土地沙化,原生植物逐年减少,河道季节性断流,青海湖湖区水位下降。

  为控制沙漠化面积持续扩大,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海晏县全面开展沙漠化防治工作,逐年恢复沙区植被。经过40多年不懈努力,采取“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方法,采用人工设置沙障加植苗造林的治沙技术模式,在高寒沙区走出了一条成活率高、见效快的治沙造林新路子。

  尤其是通过“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克土在防治土地沙漠化方面探索出了工程固沙与生物固沙相结合的成功路径,缩短了治沙时限,减少了治沙投入,取得了突出的治沙成效。

  4000公顷的沙漠绿洲

  骄人的成果既得益于顽强拼搏,也得益于科学决策。海晏县克土沙区年降雨量小,蒸发量大,干旱缺水。面对这一现状,在造林期间,海晏县相关部门积极利用沙区周边高山融雪水,从山底压埋长达10公里的管道到造林区,开创了海晏县高寒旱沙漠区造林引水先例,同时,在苗木根部采用覆膜保墒技术,最大限度保证苗木生长所需水分,起到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这些技术的有效运用,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如今的克土沙区,已经实现由“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树木一株株增加,绿色一片片延伸,形成一片面积达4000公顷的沙漠绿洲。

  夏季,登上克土国家级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望绿亭”,眼前一片绿意盎然,林草葱郁。樟子松、青海云杉、柠条、乌柳、花棒、柽柳、金露梅等植被交错分布,形成一道独特的沙漠景观。向沙漠腹地望去,宛如棋盘的沙障草方格在沙地中铺展延伸。

  这些耐寒、耐旱的植物奋力汲取地下水分,让这片高海拔沙区复绿,它们也像高原治沙人一样坚韧不拔、迎风而立,将绿洲护在身后。

  治沙人书写绿色奇迹

  经过40多年的防沙治沙,青海湖东北岸造林封育区的天然植物沙蒿、金银露梅、西藏沙棘等植被恢复良好,人工种植的乌柳、樟子松、沙棘等植物生长良好,有效遏制了沙丘的扩大和蔓延,保障了青海湖周边群众生产、生活安全,确保了青藏铁路、315国道及环湖东路的畅通运行,维护了青海湖核心区域的生态安全。

  目前,青海湖、甘子河、环湖东路沿线周边的沙漠化已经得到有效治理,形成一条7公里长的绿色长廊。40多年来,一代代治沙人在海晏这片热土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绿色奇迹。

  华什才是海晏县克土治沙点的管护员,对于他来说,12年的护绿梦,他感触颇深。在克土沙区巡护一次需要好几天时间,沙地中没有路,为了提高巡护效率,他自费买了一匹马,遇见难走的路,他便骑着马,带上水和干粮,一走就是一整天。

  每年旅游旺季,华什才便沿着环湖东路一路捡垃圾,有时还会向过往的游客、驾驶员宣传生态环保理念。华什才说,没担任管护员之前,他觉得巡山护林不算多艰苦的工作,这十几年的坚持和巡护,让他更加热爱这片土地,也是因为在巡护过程中了解了更多治沙人的坚守和奉献,让他觉得肩头的责任更重。

  “在巡护最艰难的时候,也后悔过。但看到当年寸草不生的沙漠变得生机盎然、绿树成荫,我的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华什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