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哇镇,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内最大的乡镇,也是距离同仁市区最远的乡镇,9月18日这天,一场小雨不停地刷洗着多哇镇的街道,行人寥寥,有些寂静,来到镇上新建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基地,却是一派生机。
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村民脸上。
牛羊肉分割车间、酸奶生产车间、真空包装车间、绿色有机牛羊肉、酸奶、糌粑、冬虫夏草……虽然还没正式投入运营,但成熟的产业发展思路和初加工产品已一应俱全。
多哇镇是纯牧业镇,草场大,老百姓养殖经验丰富,部分地区的牦牛和藏羊还得到了有机产品认证,但怎么让“好东西”走出小镇走向更大的市场,增加老百姓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还需要有人指路。
“多哇镇每个村子都有养殖基地,老百姓都是左手拿酸奶,右手拿肉干,没有创新,同质化严重,只知道散养,不知道科学化运作。”
多哇镇党委书记周加卡说,去年以前,多哇镇的发展就像一头狮子困在笼子中。党的二十大之后,多哇镇不断召开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专题会,不断凝聚共识,最终决定以党建引领,将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不断助力乡村振兴。
于是,青海那甲才洛农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个由全镇六个行政村投资成立的公司,统一对多哇镇有机畜产品输出基地、活畜交易市场进行运营管理,把镇内大大小小的合作社和牧户“捆绑”在一起,统一销售产品、规模化运作、持续做大做强。
青海那甲才洛农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索南达杰是多哇镇卡什加村党支部书记,也是一位大学生,他说:“我们村的村集体合作社入股到了公司,产品进行加工后走向更大的市场,有了品牌不说,村民们还可以分红,村集体也会不断壮大,现在公司股份已经‘一股难求’了。”
通过构建“牧户+合作社+基地+公司”的利益联结机制,村集体自身造血能力不断增强,村民们的生活也在悄然改变。
走进卡什加村村民更他家,不大的小平房和院子被收拾得一尘不染,房间墙上挂满了孩子的奖状,夫妻俩一个开了摩托车修理店,一个偶尔做家政服务,如今又入股到青海那甲才洛农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家里的羊不愁卖了,还能分红,那个早前因病致贫的家庭一去不返,俩人神采奕奕。
多哇镇有机畜产品输出基地内丰富的农畜产品。牛玉娇 摄
“今年我养了38只羊,以前一只羊1000元左右,来收购的人不按大小、不看品种,现在入股到镇上的公司,出栏难的问题解决了,草场压力也减轻了,还能卖上好价钱。”
更他心里的账算得很清楚,他说人活着就两大盼头,居住条件和收入,如今都解决了,住得好了,收入好了,生活质量提高了,在牧区过上现代化生活,想都想不到。
而在不远处的直跃村,“牧户+合作社+基地+公司”的发展模式带来的改变更为具体、明显。
直跃村是脱贫村,全村262户从山沟搬到山下,这几年居住条件改变了,生产方式改变了,如今思路也在不断“更新”。
村民看本加没上过学,家里养了120多只羊,跟大多数牧民一样,他会尽心尽责把自家的羊养好,可到了卖的时候总会犯难,不懂语言,不懂市场行情,更不懂得有机认证的羊可以卖个好价钱。
自从镇上建了活畜交易市场,看本加看到大家都把羊放到市场卖,就找到了村党支部书记桑杰当周,在桑杰当周等村干部的帮助下,看本加的羊以比原来高出每斤6元的“好价钱价”成功出栏,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
还有村民南拉加,一直以来都是靠每年3万元的草场收入生活,当村民纷纷入股到青海那甲才洛农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时候,他心动了,可是手中除了生活费没有现钱,他就到附近工地打工,十几天就赚到了2000元并顺利入股。
他说:“以前养了牛羊就知道找出路卖出去,现在牛羊肉要进行分割、加工,做成肉罐头,能挣到更多的钱,我还能分红,还可以到附近的公司去打工,挺高兴的。”
多哇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抢抓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机遇,让本地特色有机产品“走出去”,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这个偏远小镇焕发出勃勃生机,藏羊成为了群众增收路上的“致富羊”“明星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