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太阳能电池板聚成一片蓝色海洋,一块块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辆辆智能小车在电池车间内高效运转……9月15日上午,2023“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发展论坛在西宁开幕,国内外网友及现场观众通过现场视频连线环节,见证了一个个清洁能源项目在我省蓬勃发展的强劲动力。
第一站
世界首个集风光热储调荷于一体的多能互补科技创新项目
蓝天白云下,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一个个巨大的太阳能反射镜,将阳光反射到高塔顶部的接收器上,将塔顶照得透亮……9月15日9时30分许,视频连线的第一站是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世界上首个集风光热储调荷于一体的多能互补科技创新项目。
“项目总装机容量70万千瓦,包括20万千瓦光伏项目、40万千瓦风电项目、5万千瓦光热项目及5万千瓦储能项目,是世界上首个集风光热储调荷于一体的多能互补科技创新项目。”中国绿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副总经理韦古强介绍,截至今年8月,已经累计发电55.52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2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43.6万吨。
韦古强说,这项示范工程采用“新能源+”模式,以光伏、光热、风电为主要开发电源,以光热储能系统、蓄电池储能电站为调节电源,是国际领先的多能互补、智能调度的纯清洁能源综合利用创新基地。
这一项目还突破了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的瓶颈,有效改善了风电和光伏不稳定、不可调的缺陷,解决了当前阻碍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的技术难题。项目的中央控制系统还经过了英国建筑研究院(BRE)和全球公认的第三方权威认证机构德国莱茵TüV联合评审,荣获中国西北地区首个净零碳建筑卓越级认证。
第二站
行业领先水平的光伏电池和组件规模化生产车间
一台台设备高效运转,一辆辆智能小车快速运行,一块块光伏电池快速成型……世界光伏看中国,中国光伏看青海,在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合光能)电池车间,天合光能材料事业群总裁仝斌介绍,天合光能依托青海资源禀赋,不断壮大企业规模,积极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为青海光伏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仝斌介绍,青海电池车间采用目前行业最优的N型-iTOPCon电池工艺,生产210方形电池,匹配天合700W+至尊组件系列产品。产品具有高功率、高效率、高可靠性、高单瓦发电量的优势,量产效率已经达到25.80%以上,一直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整个工厂采用工业4.0智能制造技术AGV小车智能搬运,产品从发料到包装,实现全自动化,体现天合智能制造理念。天合光能在青海的全产业链布局,填补了青海规模化生产光伏电池和组件的空白。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内首家在科创板上市的涵盖光伏产品、光伏系统以及智慧能源的全球太阳能行业领军企业,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目标的重要指示,于2022年3月与青海省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天合光能依托青海独特的清洁能源禀赋,率先在青海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光伏全产业链零碳产业园。预计在青海总投资500亿元,全产业链项目2022年7月开工建设,目前拉晶、切片、电池、组件及配套的坩埚项目已全面投产。
第三站
黄河边的德吉村村民实现免费用电
碧绿的黄河一路向东流淌,和河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昂拉乡德吉村251户居民房顶上,一块块蓝色的太阳能光伏板。
“不但村民实现了免费用电,多发的电还可以卖给电网,每户每年有4000多元的稳定收入,让群众吃上了‘阳光饭’。”德吉村驻村干部旦正介绍,当地政府指导德吉村利用光照充足优势,实施户用光伏扶贫项目,全村屋顶光伏装机12千瓦。如今,德吉村通过打造“电气化示范村”,村民全部用上了电热炕,30户农家乐进行了厨房电气化改造,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成为了青海特色旅游景点。
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是2023年党中央的重大部署。青海省以太阳能光伏在农村生活中的应用为重要抓手,有力推进了农村能源结构转型,对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绿色低碳发展,增进群众福祉,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光伏惠民,借“光”脱贫,在党和政府的引领下,德吉村成为青海省特色零碳乡村项目典范。今天的青海,正以独特的生态地位和特有的资源禀赋,依托丰富的风、光、水、热能资源,借清洁能源这个“绿色翅膀”展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