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青海要闻

【国家公园——万物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推“窗”即景 国家公园入画来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祁宗珠    发布时间:2023-08-19 07:17    编辑:管理员         

  青海是全国最早依托重大生态工程,实施生态环境监测的省份。2016年起,在省委省政府的全面部署下,我省依托“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青海生态之窗”远程网络视频观测系统。截至目前,“青海生态之窗”观测点位达到76个,成为展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新窗口。

“青海生态之窗”监测到的青海湖哈尔盖普氏原羚种群。

  黄河源头碧波万顷

  8月16日9时许,在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人员的操作下,通过“青海生态之窗”远程网络视频观测系统,实时观看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湖国家公园周边的景象。

  由深蓝到浅蓝、由深绿到浅绿、由深灰到浅灰……9时18分许,随着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人员移动手中的鼠标,“青海生态之窗”大屏幕上展现的是波光粼粼的鄂陵湖。

  随着镜头的转动,我们看见距离西宁600多公里外的黄河源头天气转阴,而阴天的黄河源头也是别具一格:大屏幕上依次出现了碧波万顷的鄂陵湖水、绿草铺满山坡的河源牧场,还有随着大片云朵的移动展现出的,以深蓝色为主基调的风景画……

  鄂陵湖以西是成片的沼泽地和辫状水系,再往西10多公里外,是黄河源头另一大湖泊——扎陵湖的所在地。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这里就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的核心区,也是国际重要湿地扎陵湖、鄂陵湖的所在地。

“青海生态之窗”监测到的澜沧江辫状水系。

  记录可可西里藏羚回迁盛景

  9时23分,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将画面切换到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的可可西里。

  “这是我们经常观测的一个点位,前几天,还观测到了数百只藏羚回迁的画面。”工作人员介绍,5月底至6月初,怀孕的藏羚穿过青藏铁路桥洞、走过青藏公路路面,进入可可西里腹地产羔;8月至9月,再次路过眼前的监测点,从可可西里回迁到三江源。

  用科技手段护航藏羚迁徙,这也是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开展“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方式。2017年8月,“青海生态之窗”曾经监测拍摄到3000余只藏羚通过青藏铁路五道梁北大桥通道回迁的壮观画面,这也是“青海生态之窗”运行以来,拍摄的珍稀野生动物最多的一次。

“青海生态之窗”监测到的年保玉则。图片均由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提供

  澜沧江两岸松柏青翠

  赭红色的巨大山崖下,澜沧江水翻滚着向下游流去,山腰上还有慢慢移动的牦牛群……9时25分,“青海生态之窗”的监测画面切换到了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的昂赛大峡谷。

  这里最吸引人的还是从澜沧江畔分布到山间的柏树,深绿色的树冠一个连着一个,组成了成片的林莽。这里集中分布着世界海拔最高大果圆柏原始森林,它们生长在山间峭壁之上,成活在高寒砂石之间,每一株都让你感叹柏树生命力的顽强。

  “密林伏虎”,这是南方不少地区流传的一句话,然而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密林下,生活着与老虎同为大型猫科动物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雪豹和金钱豹。基于此,昂赛大峡谷也有了“大猫谷”的美称。

  青海湖畔普氏原羚悠闲觅食

  “1、2、3、4、5……总共有15只。”9时30分,“青海生态之窗”画面切换到青海湖北岸的哈尔盖草原,一群普氏原羚正卧在草场上歇息。初秋,这里的芨芨草长到了1米多高,普氏原羚更愿意在啃食芨芨草后,就近休息。此外,不远处的沙棘林附近,还有9只普氏原羚也伸出腿,懒洋洋地卧在草场上晒太阳。

  9时36分,画面切换到青海湖北岸的仙女湾,通过远程监测系统,我们能看到湖边临水的木栈道上,一名游客以蔚蓝色的湖面为背景,与青海湖合影。

  “黑颈鹤,有3只黑颈鹤!”几分钟后,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人员经过观察,在木栈道以西300多米的湿地内看见了黑颈鹤的身影:2只成年黑颈鹤时而舞动翅膀仰天长鸣,时而俯身在湿地内觅食。

  黑河大峡谷云雾缭绕

  9时50分许,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将画面切换到我省东北部的祁连山国家公园黑河大峡谷。

  在云雾缭绕的黑河大峡谷内,一丛丛的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随处可见,它们以一种特有的生态景观维持着祁连山独有的生态系统健康性、完整性。作为森林资源的一部分,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为雪豹、猞猁、狼等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场所的同时,承担保持水土,涵养水分的功能,在维持祁连山生态系统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祁连山东西长1000多公里,南北宽300多公里,由一系列西北东南走向的山岭组成,条条山岭间孕育了黑河、疏勒河、大通河、石羊河等近千条大小河流,灌溉了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额济纳旗,为约10多万头牲畜和600多万人口提供生存条件,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相关链接:“智”看国家公园

  1. 在祁连山国家公园率先建立我国西部第一个以生物多样性科学综合研究平台为主要功能的森林动态监测大样地。

  2.首次对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源头的水资源和水生态全范围、全系统体检,为祁连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3.在全国率先建成的集“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为一体的观测系统。

  4.“青海生态之窗”观测点位已从最初的6个增加到目前的76个,覆盖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柴达木、湟水谷地青海五大生态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