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青海要闻

【国家公园——万物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守护万物和谐 共建国家公园
——写在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开幕之际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秦睿    发布时间:2023-08-19 07:43    编辑:管理员         

江源平

1

  万类霜天竞自由。

  三江源头,原真的自然景观摄人心魄,在这样一片乐土上,藏狐在草原嬉戏,黑颈鹤在湿地起舞,雪豹在裸岩巡视,高山植被顽强生长;大熊猫国家公园竹影婆娑,13个局域种群的生态廊道得以打通,保护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层林尽染,旗舰物种数量持续增加,野生东北虎、东北豹分别超过50只和60只;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原始幽静,雨林生境恢复,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达到6群37只;武夷山国家公园山川叠翠,发现了雨神角蟾、福建天麻等17个新物种。

  风景如画、万物和谐,得益于“国家公园”施行大尺度整体保护。习近平总书记致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贺信指出:“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

  时代前行开新篇,离不开思想旗帜领航向。

  在中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行动,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大举措。

  从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由中央主导的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大幕;到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中国国家公园建设正式启航,生态文明领域一项重大制度创新落地生根。

  首批国家公园建设成效显著,成为美丽中国的新地标、国家形象的代言者、激发人民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的精神源泉,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伟力。

  美丽中国展新颜,保护规模最大、保护生态类型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惠及面最广,我们正朝着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前进。

2

  长江源冰雪王国,冷峻的冰川如峭壁横亘,滴水融成浩荡长江;黄河源千湖之境,波光粼粼如梦似幻,湖心深沉为生命涵养;澜沧江源峡谷秘境,裸岩冰川下覆盖原始森林,澜沧江穿行而下。

  三江源,位于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是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重要启动区,是我国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重要而特殊的生态地位,让习近平总书记牵挂,也必定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史新篇章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和对青海工作重要指示批示中,多次强调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青海使命,多次亲自部署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建设工作。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国家公园从三江源头开启先河,青海成为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并率先建立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在不舍昼夜的时序中,答卷正在书写。

  从探索试点向全面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跨越到新的台阶,范围不断优化,措施不断完善,力度不断加大,实现了从单纯保护生态,转向全面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从打好基础向提升质量,守望世界上面积较大、较原始的高寒生态系统,下大力气涵养“源头活水”,努力实现“一江清水向东流”,青海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了强力支撑。

  浩瀚雪域,山水相融、生灵共处。大美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了中国三大江河源头的整体保护,充分体现出我国“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国家公园理念,成为美丽中国的一张亮丽名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青藏高原发出璀璨光芒。

3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自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仅仅用了10年时间,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首个试点、全国首批、面积最大,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成果,是国家公园体制从理论跨越到实践的观察哨:

  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改变“九龙治水”局面,基本建立统一分级的管理体制,探索出“两个统一行使”的有效路径,从政策、立法、规划等多方面创新制度供给。

  国土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全省109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为3类83处,三江源国家公园面积扩展至19.07万平方公里,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初具规模。

  科技支撑持续增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网络体系随着科技创新日臻完善,“青海生态之窗”观测点位从6个增加到76个,5G基站架设至三江源头。

  生态向好转变——从单一保护治理向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过渡,三江源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重点生态工程区生态状况持续好转。三江源区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每年向中下游稳定输送优质水900多亿立方米。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藏羚羊保护级别从濒危物种降级为近危物种,成为人类参与物种保护的成功案例。物种多样性持续恢复,关键物种种群数量稳定增长,“青藏高原基因库”名副其实。

  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三江源国家公园2万多牧民成为管护员,实现“一户一岗”全覆盖,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绿色富民产业,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一方面,从实践成果看,改变是深刻的。改变了这里的生态保护传统模式、国土资源管理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及民生,所照见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进程,也将会深刻改变着青海。另一方面,经过五年多先行先试和一年多建设实践,将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我们初步摸索出一套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文化繁荣协同增效的国家公园治理模式,为全国提供了“青海方案”、贡献了“青海智慧”。

4

  对于三江源的变化,家住扎陵湖附近的牧民邹玛查让深有感触:“一条不知名的发源自扎陵湖、常常干涸的小河,如今水位渐高,人已很难蹚水过河。”

  从水枯草衰的江源告急,到千湖重现的江源奇迹,背后走过一段气势如虹的改革进程。

  三江源地区地广人稀,生态保护管理难度较大。过去一个时期,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不同程度存在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的问题。有当地干部感慨:“谁都在管,谁都管不全、管不到底!”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

  挺立潮头,方知浪高风急;登高望远,才见云阔天高。

  青海作为首个试点,将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协调,着实体会到改革不是单个领域的修补调整或单刀突进,而是各方面、各层次的系统创新、有机聚合——

  先解决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的碎片化等问题,按照统一事权、分级管理的原则,形成一园三区四县“大部门制”实体,构建央地协同、垂直合作运行机制,完成了国家公园“一块牌子管到底”的历史性变革;

  对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清晰界定区域内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划清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使用权的边界;

  在源头预防、过程管控、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等关键环节采取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执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标准、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

  建立社区共建共管制度,探索生态岗位、特许经营、生态补偿、生态移民机制,引导生产生活方式转型,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促进农牧民增收;

  建立财政为主的资金保障机制,拓展基金项目等多元公益性资金渠道……

  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

  有破必有立,“四梁八柱”的闭环规范搭建起来了,地方立法形成了,执法联动构成保障了……一个统一规范高效的中国特色、青海特点国家公园体制在逐步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走向现代化。

  历史的进步总是与重大改革相伴相生,制度层面的改革蕴藏着最深厚的力量——形成科学的新体制新模式,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就有了更加有力有效的保护。改革开放永无止境,由试点转向建设新阶段,国家公园制度建设将突进深水区,为更高质量的国家公园提供制度保障。

5

  有这样两幅图景:过去在三江源地区,每到夏季有20万人挖掘虫草。原住居民想谋生,却对本就脆弱的生态造成掠夺式伤害。

  而今,家住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的桑周,有了新的身份,成为生态管护员和自然体验项目向导,反而从保护生态中获得新的收入来源。

  从生态利用者向生态守护者的转变,是国家公园建设中最温暖的章节,也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涵义悄然发生变化。

  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怎样放置人和人的发展,是避不开的话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

  “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对立,到互不干涉的和谐相处,再到互利共赢的和谐共生,是对人类与生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的科学把握,是一次认知的飞跃。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保护生态没有人能置身事外。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形成的《西宁共识》指出:“全民共享、世代传承是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的根本宗旨,保护自然要紧紧依靠人民,为人民提供高品质生态产品和生态福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从保护自然中夯实发展基础、寻得发展机遇:

  发展特色农牧产业成为帮助原住民转产转业的重要方式——在一般控制区发展牧业合作社,延长生态畜牧业产业链,销售畜产品年底分红,牧民增收了。

  发展生态旅游成为帮助原住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澜沧江源昂赛雪豹观察、江源漂流、黄河源自然体验特许经营项目和自然科考夏令营等“沉浸式”体验吸引着更多游客。

  人因自然而生。原住民不仅权益得到保护,而且成为共建共享的生态受益者,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也越来越强烈。

  守护“绿水青山”就是回应民声、造福人民。国家公园建设依然坚持着以人民为中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

6

  生态是青海立省之本、发展之要。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海生态文明建设,两次亲临青海考察、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强调青海“三个最大”省情定位、“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提出了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更高要求。

  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青海铺展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大画卷。打造具有高原特色和国家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地典范,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高质量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已全面完成试点任务,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正式启动,昆仑山国家公园创建前期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青海成为全国惟一的三个国家公园在建省,已初步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新体系,示范省稳步推进。

  生态环境问题不是局限在一局一域、一时一事,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宏阔、更长远的时空坐标上,生态保护是全国一盘棋。从自身说,青海的生态保护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从大局说,青海的生态保护,尤其是对三江源的保护,是关系国家生态安全的大事。

  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着眼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青海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国家公园建设走在前列、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环境综合治理纵深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承担好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使命、推动青藏高原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时代使命,青海要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不懈奋斗者,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用心守护好这片高天厚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

7

  从三江源放眼全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青海实践发展的根本遵循,生态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发展方式进行着一场深刻变革。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落户西宁10年来,已经成长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创新科技公司。董事长助理余东旭说:“未来我们将以利用先进电池和可再生能源的高效电力系统,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系统,实现市场应用集成创新。”

  大美青海,山河如画;绿色发展,蔚然成风。

  盐湖产业在科技创新、产业链延伸等方面有所突破,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轮廓日渐清晰,生态旅游品牌价值和影响力持续扩大,绿色有机农牧业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方面成效明显……青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以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建设产业“四地”为抓手,写好“两山论”大文章。

  生态美了,产业也美了。

  经过历史的教训和实践的证明,我们愈发清醒:发展是第一要务,而如何发展显得十分关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当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和粗放发展带来的副作用在青海同时存在,生态系统脆弱、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现实挑战摆在我们眼前。

  观念的革命已然发生,路径在我们心里就十分清晰:发展越是面临困难挑战,越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越要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越要在绿水青山中找出路、向生态环境要效益。

  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再次深刻提醒我们:“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不能把保护与发展对立起来。

  调结构、促转型。“经济小省”青海选准“赛道”,矢志不渝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含绿量”,走出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8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智慧的哲学思考,是人类文明的诗意表达。

  自然是万物的最高法则,和谐是自然的基本要求。国家公园,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之重器”,恰如一条牵系着人与自然的纽带,推动我们对自然与文明进行包容诠释、守护促进两者和谐交融。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久久为功。

  《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擘画出全世界最大国家公园体系的蓝图,将把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保护起来——紧密衔接以“三区四带”为核心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规划布局了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涵盖陆域国土面积的10%,保护了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惠及28个省份400多个县,56个民族共享国家公园生态福祉。

  我国国家公园体系更加丰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为立体。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我们必能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身处百年变局的历史时空坐标,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道路虽不平坦,但转型已经开启,绿色发展不容回头。不走“先污染后治理”和“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重新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力量。

  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看巍巍华夏,壮丽山河如诗如画。青海,将以生态文明高地的姿态为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美丽中国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