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源村不忘党的恩情。
6月5日下午,走进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隔着老远就能闻见咔瓦嘎蕃藏餐厅里飘出的浓浓奶茶香,只见,灶火上店主陈南昂毛正熬煮着一大锅奶茶。
“夏天天气好,别看今天是周一,到了晚上客人特别多,我得早早备好奶茶。”
90后夫妻李新财和陈南昂毛自2019年起开始在村里做藏餐,起先只有村里人光顾,慢慢的市区客人也多了起来。看准时机,夫妻俩把店铺搬进村里的特色商街,希望能在旅游季多接待一些外地游客。
“搬下山的日子一天好过一天。”
2004年从长江源头沱沱河畔搬迁下来。从山上到山下,从游牧到定居,陈南昂毛一家亲身经历了搬迁前后的生活巨变。
“山上海拔很高,生活很艰苦,只有牛羊,那时候上学要走几天才能到学校。现在啥都好了,上学、看病,就连挣钱都方便了。”陈南昂毛说,起初夫妻俩都在市区打工,虽说收入不错,可难免顾不上家里的老人小孩。
后来村里陆续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在厨师培训班学了两招的夫妻俩索性辞了工作回村创业。
“工作就在家门口,挣钱顾家两不误,一年还能收入七八万元。”
行走在长江源村藏式风情特色商街,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藏式餐吧、藏饰商店、茶馆、民宿……白墙红瓦的藏族民居里,店铺一家连着一家,笔直的硬化路串起了长江源村的特色名片,丰富的乡土文化与现代经营为乡村振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光回溯,2016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期间,来到海拔3000米的长江源村,与当地基层干部和村民拉家常话民生,了解生态搬迁后长江源村的幸福生活。
每当走过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路线,年近70岁的老支书更尕南杰不由就想起总书记的暖心祝福。
“看到全村藏族同胞住上了漂亮的楼房,有稳定收入,普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习近平总书记高兴地说:‘你们的幸福日子还长着呢。’”
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也是最伟大的书写者。
七年间,深情浸润的种子已收获希望的果实,长江源村人怀揣梦想,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动力更加强劲。
自主创业的浪潮影响的不仅仅是村里的年轻人,紧邻陈南昂毛家餐厅的,是59岁的贡阿拉毛经营的茶馆。
“看着越来越多的乡亲在家门口开店,生意一家比一家好,我也想试试。”告别了在草山上放牧的日子,闲不住的贡阿拉毛放下牧鞭转身当起了老板。
除了经营传统酥油茶,近些年火起来的罐罐茶也是贡阿拉毛家的招牌。
“除了城里的游客,村里男女老少也常到这里消费。”日子好了,过惯了游牧生活的长江源村人闲暇时光也乐得享受生活。
“除去每月800多元的房租,一个月下来挣个3000多元没问题,比在城里打一份工挣得还多。”虽年近60,但贡阿拉毛每天都神采奕奕。
的确,看着每天进账的收益又有什么理由不开心呢?
产业兴,村民富,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自2018年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试点村以来,长江源村始终奋进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前沿。
“通过劳动技能培训,村民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高涨,手工编织合作社、商贸合作社、汽车运输公司、旅游民宿等家家户户都积极参与。”同行的驻村第一书记李志斌说,除了技能培训,村“两委”还积极为有创业梦想的村民谋思路,相关经营证件、手续都由村里出面帮忙办理。
“再过一段时间,我家的民宿就能开张了,李书记到时候一定得来啊。”从贡阿拉毛家的茶馆出来,迎面碰上刚刚进完货的村民尼夏。
尼夏是村里最早一批创业带头人,在村里有一家藏饰商店,作为村里引领时尚潮流的“领头人”,尼夏时常前往西藏、尼泊尔等地进货,因此她家的生意也就格外红火。
去年,看到乡村旅游商机的尼夏拿出这些年做生意所得的全部积蓄,投资50万元在村里修起了民宿。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这几年来格尔木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乡村旅游是大热,这买卖稳赚。”
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村集体经济的收入也蒸蒸日上。
“这两年,我们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从牛羊肉加工着手,以生态绿色牛羊肉加工销售基地为依托,形成了从货源、加工到销售的产业链,进一步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李志斌说,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3.38万元,村集体经济也从2017年的20多万元,增加到了现在50多万元。
迈开脚下铿锵有力的发展足印,长江源村对未来发展的目标已经胸有成竹。
“首先是做大牛羊肉养殖这个特色产业,同时大力发展民族旅游文化,打造高原特色藏式风情旅游村落,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进一步提升老百姓收入。”李志斌说。
长江源村的喜人变化,折射出的正是我省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乡村产业振兴的显著成效。这个寓意“来自长江源头和饮水思源、不忘党的恩情”的移民新村,正挥动着乡村振兴的大旗,走向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