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青海要闻

【二十大精神在基层】“三业”兴旺铺就振兴路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12-06 09:26    编辑: 许娜         

  12月初,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长宁镇戴家庄村在朔风的吹拂下,扫落了残留在树杈上的叶子,雨夹雪湿润了大地,洁净了空气。虽然,村庄少了春日繁花的点缀,夏日绿荫的装扮,秋日五彩的斑斓,却是更安静、更真实、更具魅力。

  作为乡村振兴省级示范村之一,短短几年间,戴家庄村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上闯出了一片新天地。今年,又有几户人家盖起了新房,多了几辆小汽车停靠在庄户人家的门前、院里。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咱戴家庄村下一步要怎么干?”“推进共同富裕,有啥新举措?”……连日来,村里掀起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乡亲们围绕着这些问题讨论了起来。

  “别着急!大家关心的这些问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里都有答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咱们要再接再厉,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戴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戴朝师操着地道的青海话给大家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讲述着党的建设成就和村庄的喜人变化。

  近年来,戴家庄村在镇党委、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以“党旗红环境美产业优打造融合发展之地”为主线,把党建引领和乡村振兴统筹起来,整合优势兵力,集中力量,把党员培育成推动乡村振兴的骨干,夯实人居环境建设基础,协调推进“五大产业”,全力建设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全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在戴家庄村村民代登文眼里,过去十年村庄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他说:“坑洼的土路变成了平坦的柏油路,村里有了文化广场,家家户户住上了干净的民居,还用上了天然气……亲眼看着生我养我的村庄越变越好,从心底里满是感恩。”

  村庄富不富,关键看干部。为推动村庄建设与发展,村党支部探索出“党建+”模式,强化党建引领村庄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和基层治理,通过支部带领、党员带头、乡贤带动的“三带”模式,建立起以“村党支部+党员网格员+网格户”为基本框架的组织体系,在全县率先实行“户清理、村集中、镇转运”垃圾处理模式,形成人居环境“支部抓、党员管、村民包、专人干”长效管护机制,高质量高标准打造美丽乡村,让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村庄越来越美。

  戴家庄村距离西宁约19公里,毗邻北川工业园区、后子河清真特色餐饮区,交通条件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但是,过去是守着好位置,过着穷日子。

  “为此,村党支部决心强化组织力、凝聚力,带领群众把发展搞上去。”戴家庄村村党支部副书记代宝说,支部强了,干事创业也就有劲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村党支部开始着手谋划如何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

  立足“三乡工程”示范村定位,戴家庄村积极融入“省城半小时经济圈”,依托现有文化礼堂和水上公园等资源,将良好的人居环境基础转化为产业发展要素,将戴家庄村打造为西宁周边高品质乡村旅游目的地。2022年,依托文化礼堂项目,打造文旅产业,拉长旅游产业链条,推动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生态化、园林化、观光型特色农业转变。

  同时,为促进本村的二、三产业快速发展。村里加大劳务输出力度,依托区位优势,结合产业融合发展思路,通过吸纳劳动力、入股分红等方式,充分发挥减贫带贫作用,全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创业衔接机制,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截至目前,全村劳动力551人,转移就业399人,占总人数的42%。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党支部重视人才培育,将村里有能力、有作为的青年吸收到村干部和党员先锋队中来。2019年成立戴家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聘用3名大学生为村大学生创业试点工作人员,利用专业知识,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并通过政府扶持、开展培训等方式鼓励发展合作社、家庭农场,推广特色种植、间作套种,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收益率,进一步加强合作社与农户利益联结,发挥职业人才对产业、技术的带动作用。

  2021年该村农民人均收入16261.5元,高于全县农民收入的20%以上。

  “如今,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民过上了好日子。我们要继续奋斗,把二十大精神落到实处,凝心聚力,让村子既有‘里子’又有‘面子’。”戴朝师对戴家庄村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

  村民的楼房变旅馆,村民的厨房变“农家乐”,村民变股民……标牌显赫,服务周到。毫无疑问,戴家庄村将会变得更加美好。(倪晓颖 通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