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坚守初心甘于奉献 肩负使命共谋发展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6-29 10:21    编辑: 冯丽娟         

  援青干部人才重温入党誓词。省援青办提供

  2020年11月,一张百万元的国际贸易订单,让班玛藏雪茶叩响了进入国际市场的大门。

  “一年收入5万,年底能有分红。”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灯塔乡可培村村民沙西的话,就是当地群众对这张国际订单最朴素的理解,也蕴含着对援青干部人才最质朴的感谢——正是援青干部人才的到来,让班玛藏雪茶彻底红火了起来,给当地农牧民群众带来了新的增收渠道。

  党的十九大以来,来自34个中央和国家机关、6个东部省市和17家央企的两批552名干部人才积极响应号召,舍小家、顾大家,先后奔赴高原,奋勇承担起对口援青的光荣使命。五年来,援青干部人才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和民族团结进步等目标任务,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用心用情赤诚奉献,倾智倾力共襄发展,把初心与使命、忠诚与担当、情怀与奉献书写在了江源大地。

   民生援青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五年来,援青干部人才聚焦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任务目标,注重把援青资源向民生聚集、向基层倾斜,使受援地民生福祉得到了明显提升。(郑思哲)

  浙江省杭州市自2016年开始向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中学派出援青支教教师,以包班的方式开展组团式支教。2018年,第一届“杭州班”以优异的中考成绩打响了教育援青的品牌。2019届毕业的“杭州班”,取得了班级均分超中考录取分数线近150分的佳绩,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产生了轰动效应;2020年,在平行分班的情况下,2020届“杭州班”中考高出德令哈市平均分55分;第四批援青教师用一年时间,将“杭州班”的平均成绩提高33.7分。

  如今,德令哈一中的“杭州班”、海西州高中的“浙江班”,已经成为当地教育援青的“金名片”。

  各支援方大力推动城乡居民住房、交通、电力和社会事业等发展,支持青海新建和改造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50多万平方米,修建农村道路700多公里,新建、改扩建公路600多公里,铺设给水管网413公里,帮助4万户群众改善住房条件,累计为受援地提供就业岗位超过10万个。实施支援帮扶项目850多个,惠及贫困人口27.12万人,并通过消费扶贫、转移就业等方式支持六州32个贫困县顺利摘帽,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用于学校建设、设施改善、远程教育等方面的资金超过15亿元,异地办班招生人数近2万人。探索推进“组团式”支援方式,协调援青省市先后在6州7所中学、2所职校开展组团帮扶,全方位提升受援校教育水平。天津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开办3个“天津班”,中高考科目全部由援青教师授课。江苏巩固异地办班品牌,江宁高中海南班高考本科上线率多年保持在97%以上。

  援青省市在省中医院和6州人民医院开展组团医疗帮扶,共组建专科联盟28个,累计开展新技术项目622个,填补州县级医院医疗技术空白256项。常态化开展先心病、青光眼、包虫病等高原地方病的筛查、义诊和巡诊,惠及13.5万名群众。北京指导完成玉树藏族自治州第四医院设计方案,推进结核、肝炎等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上海帮助青海省中医院规划设计建设河湟新院区,助推“高原中医”高质量发展。山东建立鲁青眼科医院,创建鲁青肺癌诊疗中心等7家诊疗中心,形成“特色科室—诊疗中心—专科医院”的医疗援青模式。

   产业援青注入持续发展动力

  作为第四批援青干部,谢智刚在脱贫攻坚的最后冲刺阶段来到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不仅见证了国家精准脱贫政策和十年北京对口支援让当地发生的巨变和发展,也亲身参与到了这场助力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当中。在他的努力下,治多县在牦牛奶制品、肉制品和毛、绒制品方面引进了三大企业,给治多带去资金、技术、市场以及示范性作用,帮助当地把牛养得好、卖得出、卖上价。

  发展要靠产业,产业要有特色。五年来,各支援方着眼受援地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加强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等领域合作,持续增强受援地“造血”功能,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探索实施了一大批生态畜牧业、文化旅游业、特色种植业、商贸服务业等产业支援项目。北京帮助玉树州制定牦牛产业发展规划,建设高原生态畜牧业示范基地,创建玉树牦牛区域公共品牌。天津在黄南州建设绿色有机畜产品研究院,已研发牛奶蛋白粉、奶粉、精酿啤酒等10多个新产品。上海在果洛州推广“公司+牧户+基地”的产业链模式,扶持79家农牧业产业合作社,推动建成17个牦牛藏羊养殖基地。

  围绕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争取工信部支持,与我省签订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工作方案。争取住建部支持,将西宁市、海西州列为“全国清洁采暖示范城市”。协调农业农村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支持,全省4家企业共12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98家市场主体取得牛羊肉、枸杞等有机认证书145张。浙江依托海西盐湖资源,引进60万吨烯烃项目、农光产业互补和硅产业项目,总计投资300亿元。华能、华电、大唐、国家能源、国家电投等中央援青企业累计推动800万千瓦风电、光伏项目落地受援地。积极争取文化旅游部支持,制定《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行动方案》,完成“互助土族故土园”5A级旅游景区申报、验收和挂牌等工作。江苏协调省内文旅企业与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达成旅游全面合作协议,成功打造全州第一家知名品牌连锁酒店。山东发起成立援青文旅联盟,举办“20万人游海北暨千车万人青海行”活动。中石油协调2390万元援建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文化旅游项目。

  与此同时,各支援方结合受援地财力、物力匮乏实际,共实施各类援青项目2000余项,落实援青资金约139亿元。各支援团队通过“青洽会”,协调签约相关项目109个、签约金额510亿元,引进企业119家、总投资880亿元,援青资金成为支撑青海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央地合作,14家援青央企在青设立分支机构,围绕清洁能源投资超过1000亿元。紧紧抓住“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兰西城市群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契机,把充沛的畜、风、光、人文和自然景观等资源作为撬动青海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杠杆”支点。

   智力援青积蓄后续发展耐力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对口援青积累的最宝贵资源。多年来,我省紧紧抓住对口援青有利契机,汇聚甘于奉献的八方贤才,吸引胸怀韬略的四海英才,培养实干担当的本土良才,为青海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生生不息的源动力。

  教育是民生之本、人才之基。为着力提升受援地果洛州的教育水平,上海第四批教育援青干部人才团队围绕着“固本培基、立柱架梁”的援青思路,从小处着手,通过改善教学细节,加强教学管理,制定教学规划等手段,为当地学生量身制定教学方案,着力提升当地教学水平。同时,团队深入学校教学改革前沿,聚焦培育学科特色、促进教研组建设、打造骨干教师团队,打造西宁果洛中学教育发展基地,构建了“上海—西宁—果洛”三级渐进式教师培训体系,为果洛州教育发展建立起人才储备。

  对口援青以来,中组部、人社部逐步加大援青干部人才的选派力度,印发援青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规定;教育部、国家卫健委进一步加大教育、医疗援青力度。援受双方多次开展交流互访,签订省际战略合作协议、对口帮扶合作协议,涵盖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进一步完善了援青工作机制,确保了援青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各支援方建立健全以县、乡结对帮扶为主线,以部门、产业园区、医院、学校、企业等行业帮扶为补充的多层次全覆盖的结对帮扶体系,共建立结对关系1095个。

  利用对口援青机制,我省积极实施“千人培训工程”“四个一百”计划,开设“援青干部大讲堂”,安排受援地干部到东部省市挂职锻炼,着力提升本地干部人才综合素质。制定《青海省“人才+项目”支持服务办法》,共从援青省市柔性引进各方面专业技术人才1600余人。推广“师带徒”等工作制度,援青人才在受援地共建立帮带关系700余对,带动2500余人。

  眼下,新一批援青干部人才即将到来,他们不但要接下援青的接力棒,也将延续“前辈们”缺氧不缺精神的良好作风,接续援青事业,初心不改、再踏征途,把援受两地结下的深厚情谊转化为推动青海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断拓宽对口援青的合作广度和深度,用情用力谱写好建设六个现代化新青海的崭新篇章,以新作为新担当新形象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