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生态观察】印在心上的鲜活生态实践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6-27 09:36    编辑: 张启杰         

羊群散布在一望无际的草原。天峻县委宣传部供图

  夏日的天峻草原上,鲜美的青草在草场上铺成绿毯,成群结队的牛羊低头觅食,在气候变换间焕发着勃勃生机。

  自古以来,草原变迁影响着逐水草而居的牧民,一草一木都与他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今,生态文明落实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各处,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不再是书面的传习,而是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一个个鲜活故事,在每个人的心上留下印记。

把好生态当宝的甜

  早晨7时半,天刚蒙蒙亮,32岁的指合太才让开始了一天的生态巡护工作,在广袤的草原和陡峻的山峰间,他行走的身影尤为显眼。

  指合太才让原是天峻县织合玛乡的牧民,如今还是一名生态管护员。这6年间,每天巡山一走便是一上午,而他几乎是风雨无阻,巡护着周边的草场和野生动物,捡拾垃圾,监督执行禁牧和草畜平衡情况。对织合玛乡的每一条山梁、每一道山沟、每一片林地、每一处草场、每一种林木都烂熟于心。“我要用一生保护好家乡的山山水水,让子孙后代享受到更多生态红利。”指合太才让说,乡里的每一片山林在他眼中都是宝贝,见其无恙心里就甜。

  织合玛乡地处天峻县北部,是祁连山国家公园和规划中的青海湖国家公园的重点保护区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草场总面积8.6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6.6万公顷,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4公里。

  多年来,天峻县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社会各项工作当中,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积极引导当地农牧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构建起全民参与、共建生态文明的局面。

  和默默守护山林的指合太才让一样,牧民尕给加同样也把生态视作自己的宝贝。“生态是我们牧民的命根,生态好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尕给加如今是天峻县达尔那生态畜牧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每天喝杯浓浓的奶茶,骑马、放牧,这是他现在的日常。

  然而几年前,尕给加的生活并没有如此惬意。“那些年,因为村里养的牛羊越来越多,草原不堪重负,草场开始退化,导致许多牛羊夏瘦、秋弱、冬饿、春死。”

  为破解因过度放牧、气候变化等因素造成的草原退化、增收难等困境,尕给加积极响应当地党委和政府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战略要求,决定成立生态畜牧专业合作社,推进标准化、科学化畜牧养殖。之后,牧场的植被渐渐恢复,草原生态好转,草多了、密了,一些消失多年的野生动物也出现了。尕给加深有感触地说:“只有生态好了,我们的畜牧产业才能一直兴旺,付出再多辛苦也是甜的。”

为家乡美宣传的乐

  鲍永清、李善元是因拍摄天峻县野生动物而荣获过国际奖项的两位摄影师,在他们的影响下,当地的不少牧民开始摄影,他们将自己拍摄的作品发到自媒体上,宣传家乡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美丽风光。

  “天峻县内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有很多,雪豹、岩羊、香鼬、兔狲等珍稀野生动物都能看到。”鲍永清说,这些丰富的素材是摄影者的灵感宝库。

  近年来,天峻县联合青海省摄影家协会积极打造织合玛生态摄影小镇,摄影爱好者用作品来传播生态文明理念,通过视觉文化输出的方式,动员牧民成为推广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员”。

  “快看,快看,这是我最近拍的熊,这是前几天拍的雪豹……”织合玛乡的尼玛最近佳作迭出,随着家乡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他拍到不少珍稀的野生动物。

  尼玛是一名普通的牧民,两年前,参加了织合玛生态摄影小镇牧民摄影师培训,就和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家祖祖辈辈都是牧民,我自己没拍照片前,每天也是放牧,日子单调得很,学会摄影后我像发现了一个新世界,更没想到这能成为我的职业。”尼玛说,他刚接触的时候并不理解,觉着现在网络这么发达,谁都能拍出来,为啥还要培训?通过学习他懂得了,掌握摄影技术的目的并不仅是为了拍多美的照片,或是拍到多珍稀的动物,最重要的是通过好作品使更多的人明白生态保护的意义。现在,尼玛每天都去山里拍摄,沿途捡拾垃圾、清理废物,感觉生活有成就又快乐。

  据织合玛乡国际摄影小镇负责人介绍,这里约有30名摄影师,有兴趣的牧民皆可加入,他们用相机记录家乡的发展变化,将小镇打造成加强天峻县生态文明建设,宣传生态保护成效的有力阵地。

共建生态文明的福

  驱车行驶在“骏马之乡”——天峻县,天棚路、草原路、关角路等县城主干道路面上,次第排开的绿化带此起彼伏。

  青山绿水相伴,鱼鸟恣意畅游。“每天出来遛弯,看到清澈的布哈河水,沿岸的野生黑刺林,觉得心旷神怡。”生长在天峻县城的才让东智常常在布哈河国家湿地公园漫步。从最初成立青海天峻布哈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再到完善相应管理制度并搭建完整的生态监测系统,布哈河湿地公园已是天峻县厚植生态文明的“样板”。公园总面积7133.97公顷,其中湿地面积6889.57公顷,作为海西州境内大面积的天然湿地之一,它对天峻县生物多样性保护、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等起着重要作用。

  “湿地公园毗邻县城,南侧有国道,北侧有县道,为了保护好湿地,公园内的游步道以木栈道和生态铺装为主。”天峻县生态环境局的干部告诉记者,这片公园按功能区划分,分别设置了湿地保护区、恢复重建区、湿地生态展示区、宣教游赏区等不同功能区,实现了湿地的保护与利用与当地特色文化相结合。

  长廊的尽头,一对父子正在将小鱼放生。“每年都会带着孩子来这里放生,让他从小就明白保护环境的意义。”家住新源镇的仁青多杰还经常和孩子们讲鱼类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他感到,这几年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还能见到小时候经常见到的湟鱼,很是欣慰。

  在公园出口处,新源镇林业站站长索南才仁和同事们穿行在一人高的林带中,进行病虫害防治作业。按照林业站的安排,护林员以社为单位每周轮流在公园的林带值班。索南才仁说:“布哈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虽然大家每天要巡护十几公里,但每当看到岸边郁郁葱葱的植被,就像看见自己的孩子一样高兴。”

  生态是天峻县最大的优势,绿色是天峻县最靓的底色。近年来,天峻县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和林长制,确定255名县乡村三级干部为165条河、4个湖、8.3万公顷林地管护责任人,进一步加强923名生态管护员动态管理,压实管护责任。投资1.3亿元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完成黑土滩、沙化土地和退化草地治理1.96万公顷,湿地保护0.89万公顷,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59.6%。直补牧民各类资金1.02亿元,全面落实生态惠民政策。

  美丽的天峻,正于绿色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行进在一条具有时代特征、柴达木特色、天峻特点的生态友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作者:苏烽 郭曲太)

  江河话语

保护生态环境要因地制宜

  中国共产党青海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五年来,我们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生态文明建设交出新答卷。坚决扛起生态保护重大政治责任,启动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制度体系创新取得新突破,探索积累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对我省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立足“三个最大”的省情定位,始终将绿色发展作为根本遵循和前进方向,因地制宜做好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建设清洁美丽家园。

  海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南牧区与东部农业区的连接地带,位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和“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的腹心区域。近年来,海南州把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扛在肩上,把“一江清水向东流”的庄严承诺记在心上,站在本地生态文明建设的“制高点”上,对各县不同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具体生态环境问题,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取得了新成就、新突破。

  共和县把重点放在对青海湖南岸的治理上,协同做好青海湖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同时大力推进三江源区、环青海湖区、共和盆地、龙羊库区城镇周边生态屏障建设,并通过开展全域无垃圾活动,持续强化生态环境治理,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护好黄河贵德段是当地生态保护的重中之重,贵德县以打造高地、建设“四地”为抓手,深入实施黄河北岸供水工程,全县水环境质量总体稳中向好,县内黄河干流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黄河断面水质达到二类标准;贵南县一直面临着比较严峻的治沙考验,沙漠化土地分布较广,属于沙化危害较重的地区之一,该县采取“乔、灌、草结合,封、造、管并举”的工作措施,每年开展治沙造林活动,全县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逐步实现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防沙治沙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并依托国家生态建设项目和推进国土绿化三年行动以及一批治理项目工程,进一步筑牢了绿色基底。

  生态环境保护是个科学系统工程。在具体实践中,海南州以在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中实现泛共和盆地崛起为目标,对全州各地纷繁复杂的实际情况及问题,因地制宜地施行了具有针对性、计划性的治理和整改措施,收获了预期效果,生态保护事业持续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宋熙曜)

  生态故事

荒地新生绿色梦

  6月下旬,西宁市湟中区烟刚沟一垄垄种满油菜、小麦的梯田,翠绿层叠。让人难以想象去年此时,这里还是杂草丛生的撂荒地。

  烟刚沟一带坡地多平地少,有些坡达到45度至60度,许多地块农业机械无法到达又难以蓄水保水,水土流失严重,农作物产量低、效益差,渐渐地一些耕地就被撂荒。

  驱车来到一片坡面水土保持林,湟中区水土保持工作站站长陈全保介绍说:“2022年我们优先选用青海云杉及祁连圆柏这类乡土树种,赶在4月下旬至6月中旬苗木萌动时期进行栽种,把深层土壤挖出用来培埂,表层有营养的熟土用于栽树,这样树木成活率可达90%以上。”作为农业发展的生态工程措施,梯田利用自身对降水的拦截,一方面可以防止边坡上的土壤被雨水冲刷,养分流失,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改良由于坡耕地所带来的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

  2021年4月,烟刚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项目正式实施。通过“坡改梯”工程,平整土地、开发荒地和调整田形,提高土地的耕种水平,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产出最大的耕种效益。同时,进行高标准造林、封禁治理、沟道整治、护岸墙等建设,增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山坡变成梯田后,有效阻缓坡面径流,将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打造为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

  得益于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49岁的田家寨镇鸽堂村村民赵国邦谈起坡改梯带来的好处滔滔不绝,“以前我们都是用人力微耕机,遇上大陡坡还要再有一个人在前面把持方向才能耕上地,特别费劲,现在土地平坦了,大型拖拉机都能进来,以前一个月才能播种好现在一周就完成。”赵国邦预计秋收时家里近1.33公顷的土地,他用全自动联合收割机一个人一天就能收完。

  2022年,湟中区实施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惠及田家寨镇群塔村、阳坡一村、鸽堂村3个行政村,共713户2514人。当前,改造工程已全部完工,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500公顷,其中新修水平梯田613.11公顷,水土保持造林201.55公顷,封禁治理2685.34公顷,网围栏长3814米,护岸墙418米。各项水保措施全部生效后,平均每年可拦蓄径流总量46.2万立方米,拦蓄泥沙总量7.998万吨,林草覆盖率可从35.94%提高到50.28%。

  鸽堂村村主任黄延青深有感触地说:“改造前,夏天地里杂草丛生,虽然有绿色,但是让人感觉不到生机,现在眼前平阔的梯田不仅阻挡了水土流失,之后也都会有所收获,村民增收也就梦想成真了。”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在希望的田野上,一粒粒种子正在释放向上生长的能量,一个个奋斗的身影正在书写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