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发布会 / 市(州)新闻发布

西宁这十年首场新闻发布会举行

来源: 西宁晚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6-17 09:21    编辑: 许娜         

  6月16日,西宁市委宣传部举行“西宁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首场发布。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宁市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的改革举措与成效。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光明主持。

  首场发布中,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赵超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宁市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效进行发布。市林草局党组书记、局长周仁义,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鲁青和,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副局长李明辉分别就十年来西宁市在生态绿化建设方面、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治理方面、城市规划建设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方面答记者问。

  举办“西宁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旨在全面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感恩奋进、拼搏赶超,聚力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的具体举措和生动实践。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重点结合西宁市十年来的变革与成就,以及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情况进行发布。

  从缺林少绿到绿水青山的城市换装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立足人民群众对绿色的渴望,持之以恒植绿播绿,不断拓展城市绿色生活空间、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从缺林少绿到绿水青山,实现了‘城市换装’。”市林草局党组书记、局长周仁义在答记者问时说。

  这十年,西宁进入了生态建设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也是成效最好的时期。先后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周仁义介绍,十年来,西宁市坚持绿色涵养生态本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森林覆盖率由28%提高36.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7.1%增长到40.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9.5平方米增长到13平方米。重点实施了南北山生态绿色屏障、湟水规模化林场等一批生态示范项目;打造了湟水国家级湿地公园、东胜公园等一批生态样板;建成了湟流春涨园、园树立交游园等一批推窗即见、开门即享的精品休闲绿地。

  周仁义说,如今,“风卷黄沙满天飞”的旧日景象早已一去不返,城在林中、景在城中、人景交融的美丽风貌在西宁初步显现,天蓝地绿、鸟语花香的美好愿景纷呈在老百姓面前,展现出了高原古城的多彩魅力。

  周仁义介绍,在全省率先推进林(草)长制,健全四级管理体系,全市1518名林(草)长、4047名林草管护员实现网格化管理。连续35年无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事故发生,连续19年无重大林草有害生物灾害发生,全面构建了更加稳定的生态安全屏障。顺利完成林改目标,全市44个乡(镇)、741个行政村集体林地确权到户,19.3万户农户收益,搭建集体林权融资服务平台,让林权证成为农民手中的“绿色存折”。林改后,森林生态旅游、中藏药材、经济林等产业,产业总产值实现由2013年底的0.5亿元到2021年底13.74亿元的稳步增长。

  今天的西宁,绿色发展深入人心,植绿护绿爱绿行动蔚然成风,绿色成了西宁高质量发展最亮丽的底色。

  尽展绿水绕城青山如画图景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副局长李明辉说,过去十年,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全力推动西宁市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如今,“绿水绕城、青山如画”的美丽图景在西宁徐徐铺展。

  李明辉介绍,全面落实“绿色为芯、双城联动、生态隔离、组团发展”的城市发展策略,“一芯双城、环状组团发展”生态山水城市格局从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高标准开展“大西宁”城市空间战略研究,高质量编制实施“大西宁”战略规划以及综合交通体系、水网和水厂布局等专项规划,推动城市迈入“大西宁”时代。紧抓“城市双修”试点机遇,以“十大行动”为牵引,生态人文、安全宜居、治理有序、充满活力的高原美丽城市示范市正款步而来;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构建形成“15分钟社区生活圈”体系。在全省率先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取得阶段性成果。锚定新时代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目标,开展高原“绿谷”城市建设研究,着力塑造“山、水、绿、文”相得益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原“绿谷”城市形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便捷、更舒心、更美好。

  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严守耕地保护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不断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实施西宁湟水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全市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升。加强地质灾害避让搬迁、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实施地质灾害防治项目30余项。全力推进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西宁市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4宗矿业权已全部退出,生态修复面积达1225亩,省、市确定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统筹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恢复,推动实施11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建成绿色矿山9家,在册生产矿山绿色矿山建设达到全覆盖。

 

  奋力建设新时代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大气环境质量连续7年位居西北省会前列,空气质量整体优良率由2013年的60.5%提升到2021年的90.4%,汽车尾气治理、冬季供暖清洁能源改造走在全国前列,“无废城市”试点经验成果在全国推广,成功打造西北地区首个“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双荣誉城市,成功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过去十年,成绩亮眼,成就瞩目!

  西宁以何种底气建设新时代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赵超在发布会上给了答案,过去十年,是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极不平凡的十年,是全市上下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感恩奋进、拼搏赶超,绿色发展按下“快进键”、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的十年,是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跨越发展、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环境保护成效最为显著的十年,绿色和生态已成为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的发展底色和竞争优势。

  天蓝气清声美成为西宁标配

  大力推行“煤改气”工程,完成1192蒸吨“煤改气”治理,惠及居民2.9万户,主城区“煤改气”在北方城市中实现率先清零。累计淘汰4万余辆黄标车(老旧车),完成西宁市133家加油站和3家储油库油气回收改造,空气质量整体优良率由2013年的60.5%提升到2021年的90.4%,大气环境质量连续7年位居西北省会前列。全方位排查整治城区内噪声污染,定期开展联合执法,西宁市声环境功能区昼、夜间达标率分别为90%、88.3%,美丽大西宁更安静宜居。

  “三河”廊道美景全面呈现

  为了严格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总要求,深入开展“碧水保卫战”“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狠抓水污染溯源治理,对西宁市1693个入河排口进行逐一监测溯源。2019年起连续3年水质达到Ⅲ类,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良率、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双100%”,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湟水河、北川河、南川河“三河”廊道美景全面呈现。

  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深入开展“净土保卫战”,严格管控和修复受污染地块,完成2123块农用地、134块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完成祁连山南麓西宁市13处图斑矿山环境生态恢复验收,将59家重点企业纳入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8%,面源污染得到有效管控。全面推进农用地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157.7万亩,用量同比分别减少40.3%、30.3%,土壤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减少

  十年来,西宁市坚持融入全省碳达峰、碳中和先行区建设,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减少。仅“十三五”期间,四项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下降16.49%、33.36%、14.14%、12.35%,超额完成省级总量减排任务,为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提供新引擎。

  绿色已成为西宁城市底色

  2021年,西宁成功试点打造“西北唯一、全国省会唯一”的“无废城市”,并在全国推广;3个青藏高原无废模式入选生态环境部“无废城市”试点模式汇集并在全国推广示范;成功打造西北地区首个“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双荣誉城市;成功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全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3.4%,工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达到99.35%,完成国土绿化501.7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5%,区域森林覆盖率提升至79%。园博园一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标志性工程,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到40.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完成21.6平方公里海绵城市试点区打造,初步打造由海湖、宁湖、北川湿地公园组成的508.7公顷湟水国家湿地公园。

  生态优先理念深入人心

  在全省率先开展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改革试点,成功创建全国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连续3年成功举办生态环保成果展和绿色发展论坛,首届中国(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和首届国家公园论坛双双落户西宁。

  全面启动西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建成美丽城镇11个、高原美丽乡村395个,深化绿色细胞创建,创建省级绿色学校448所、绿色社区39个。

 

  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河湖安澜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宁市水环境、水生态不断改善,水安全保障力度不断加大,河湖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用水更加安全便捷、水资源的利用更加集约高效、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成为常态、河湖岸线成为市民休憩场所……”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鲁青和说。

  鲁青和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同级发改、环保、林草等部门的协同配合下,统筹做好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治理等工作,累计落实水利投资181亿元,实施水利工程1012项,为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提供了坚强的水资源支撑和水安全保障。

  十年来,实施引大济湟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调引大通河水3.04亿立方米(相当于3800个人民公园的水量);新建大华、西纳川、大河滩水库,增加供水能力2.5亿立方米。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328处,全省率先实现农村自来水普及率、集中供水率、水质达标率、供水保证率“四个”100%。进一步巩固提升全市重要水功能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切实让群众喝上“干净水”“放心水”。

  2021年成功创建省级节水型城市,荣获“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称号。2021年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较“十二五末”分别下降了44.15%和73.12%。在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连续七年位列全省第一。

  投资75.37亿元,完成13类42项具有高原特色、集水生态修复和水文化展示为一体的重点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程,初步形成了以湟水河为“彩带”,湖、库、渠、湿地为“明珠”,彩带明珠交织贯通的区域性水网系统和城市水环境生态圈。曾濒临绝迹的拟鲶高原鳅、花斑裸鲤等鱼种,如今在西宁多条河流里重现身影。

  如今,从高空俯瞰西宁,湟水河滨水绿道宛如一道彩带,沿河串联公园、居住区、商业区;北川河、南川河河畔绿树成荫、碧水连天、鱼鸟嬉戏、游人如织,水清、流畅、岸绿、景美成为城市新风貌。(张弘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