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地区动态

【西宁市】“红色引擎”驱动陶北村变富变美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6-02 10:34    编辑: 易娜         

  5月24日,走进西宁市城北区陶北新村,展现在眼前的是靓丽别致的新居、整洁平坦的村道,描绘出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美好生活画面。

  2016年,陶北村被西宁市政府列为“城中村”改造项目,新村建成以后,为了乡村振兴、发展集体经济,让农民进行创业,增加群众收入,村“两委”以新村建设为契机,依托陶北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荣誉的基础,实现村强民富梦想……

  “陶北的初心是什么?这片土地,这些人,就是初心。我的梦想,就是让这些人过上好日子!”在村任职十多年来,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西宁市城北区大堡子镇陶北村党总支书记陈俊良始终把村当做自己的家,把每一位村民当作自己的家人,用心用情用力,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带领村子一路向前。

  百年岁月,漫漫征程。从嘉兴南湖的小小红船,到井冈山的燎原星火;从西柏坡“进京赶考”的誓言铿锵,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求解放”到“奔小康”,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像陈俊良这样心怀梦想的一代代人前赴后继,他们追梦,他们筑梦,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蓄力量。

  如今,陶北村的变化日新月异,村民住进了小洋楼,端起了致富碗,绽放了开心颜,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足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和决心更大了。

  陶北村村民小杜回乡后吃了一惊,5年前离开家乡去南方打工,如今,他回村后发现:村里变化太大了,村子道路变得整齐干净了、喝酒打牌的少了、读书看报的多了、喜事新办的多了……这些细微的变化源于城北区“三乡工程”的拓面提质实施。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兴则乡村兴,组织强则乡村强。

  以前的陶北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三乱”后进村:人居环境差、基层组织软弱、党群矛盾多,所以新陶北的建设一直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聚力“强班子”,身先士卒,团结带领肯吃苦、能干事的村“两委”班子艰苦创业,逐步成为党建引领各项工作开展的主心骨。

  近年来,陶北村党总支充分发挥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全体村民艰苦奋斗、争先克难,先后获评“文明村”“平安村”“全市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农业农村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实现了从软弱涣散“摘帽”向先进模范村的转变,让党旗在陶北的土地上高高飘扬。

  一名党员一盏灯,拨亮一盏灯,照亮一片天。

  2017年陶北村因“城中村”改造项目,整村西迁至创智西路的陶北新村安置小区。为保证拆迁工作有序推进,陶北村全体党员自发投入到宣传动员、政策讲解工作中,并以自身为示范完成了全村486户拆迁协议的自主自愿签订工作。

  过渡期间,村民分散,意见建议收集难,学习教育管理难、工作服务开展难,通过不断摸索,陶北村党总支根据村民分散居住区域,分四大片区成立“农户流动小党校”就近组织党员集中学习,开展党员群众一对一帮扶、解困、助残、走访、慰问、调解,切实将组织的关怀延伸到了每一个角落,真正实现了拆迁不断联、分散不分心。

  有了组织的保障、群众的支持,陶北村拆迁及新村建设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无群众性上访事件发生,2019年11月,新村建设完工,2020年10月,全部村民“上楼”。

  乡村振兴,一直是村子发展的基石。近年来,陶北村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探索党建与“三农”的融合点,以“党建+”模式推进新村建设、村集体经济发展、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工作,推动“党建”与“惠民”相融共进,实现“1+1>2”效果。

  探索“党建+合作社”,集中现有的如酒店、步行街、沿街商铺等资源,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更好发挥资源优势、激发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探索“党建+平台经济”,以融资入股方式,带领党员、村民成立西宁绿庭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特色产业园区(云谷川印象小镇)铺平失地农民创业路。

  “自2020年4月投入运营以来,我们累计吸引省内外游客35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性收入1500余万元,吸收周边村民就业、创业农户200余人。”陈俊良说。

  “此次党代会报告用‘八个坚定不移’再次为实现乡村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以后我们这一定会更好。”说起未来,陈俊良信心满满。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今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陈俊良和陶北村全体村民,正满怀希望,继续前进,奋力描绘“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画卷,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陈曦 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