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青海要闻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特别报道】“金色世界”绿色发展折射柴达木之变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刘法营    发布时间: 2022-05-25 09:34    编辑: 孔令磊         

 大时代衍生大理念。正是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亘古的柴达木盆地在穿越历史中,身逢盛世,拂去岁月尘烟,显现旺盛生机,迸发活力希望。德令哈,作为这块辽阔之域上的参照坐标,其绿色发展足迹,映衬出新发展理念为柴达木带来的沧桑巨变。

  绿色发展由表及里,让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在活化历史场景中,以理念之变、路径之变、思维之变,校正发展轴线,重布发展棋局,再铸发展之魂,使这座有着“金色世界”美名的瀚海之城,以高质量发展迎向新时代光束的滋养,绽放金色光泽,奔向金色梦想。

绿树成荫的巴音河畔。

  时已至夏,五月的瀚海戈壁焕发生机。就在不久前的四月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组织近千人,将一棵棵耐旱的树苗植入沙坡……这是柴达木人年复一年、一茬接着一茬干,以生态保护和修复实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大逆转的一个缩影。

  “十年磨一剑”,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德令哈已经不再是海子的诗句中“一座荒凉的城”,以绿色之名,向外界传递生态之美、发展强音。

  绿色发展集聚新动能,释放新活力。传统产业转型提质,新兴产业乘势而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主线贯穿瀚海之城。而这座城市每一个前行的绿色足迹,都与贯彻新发展理念给柴达木盆地带来的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一脉相承、息息相关。

  绿色打底,瀚海之城现绿洲

  出德令哈市区向西南方向行进约20公里,在一片灌木丛比肩接踵的开阔区域间,这里设置着尕海镇的一个林业生态管护站,4名林业管护员都是家住周边村庄的农户,54岁的韩永禄是其中一员。

  在这里生活了半辈子的韩永禄说,眼前一望无边的灌木丛,以前都是盐碱滩和荒漠地,经过多年栽植耐旱耐碱植物,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一丛丛灌木林和诸多沙生植物,就像一堵堵防护墙,挡了风,固了沙,也改善了盐碱土壤,不但保护了远处的农田,连周边村庄的农户也不像以前风里来、沙里去,感到日子好过了许多。同时,聘到这里当林业管护员,每月都有收入挣到家里,两人一班倒换着回家,还能顾上家里的农活。

  新发展理念在落地生根中对德令哈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产生了实效。

  据德令哈市林草局相关人员介绍,近十年来是德令哈林草生态建设投入最大、发展最快的“黄金阶段”,通过逐年加大对柴达木梭梭林、哈拉湖自然保护区、尕海湖、可鲁克湖、柏树山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治理力度,使草原退化、沙化、荒漠化土地扩大趋势有效遏制,强化现有天然林地、防风林带、农田林网的保护和恢复,下力气抓好城镇造林绿化和国省道公路、铁路沿线绿化,大力营造城市景观林和高原生态林,不但使德令哈市的林草生态建设实现了“脱胎换骨”,而且在柴达木的戈壁滩筑起了一道生态屏障。

石棉装运。

全民义务植树筑牢戈壁“绿色长城”。

  尤其是近年间,伴随德令哈市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新增造林指数一路上扬,森林覆盖率达到10%,草原植被覆盖率达到34%;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6.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9平方米,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由此德令哈绿色版图由“浅绿”向“深绿”延伸开来。

  绿色之路上的艰辛跋涉换来了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的斐然成效。

  在成效的背后,是这片“金色世界”矢志不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

  在成效的背后,是这座瀚海之城举全市之力,因地制宜,综合施策,以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全面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以使命和担当,为留给子孙后代一个绿水青山的“祖国聚宝盆”提供了强力支撑。

“帐篷”党课讲一讲保护好生态。

蓝天之下的草原牧场。摄影:罗生祥

  绿色作笔,万顷戈壁绘彩图

  家住德令哈市柯鲁柯镇西滩村的村民刘文明,对自家庄稼地里的收成算出了一笔账:以前种小麦、油菜等各类作物时,地里的产出除了满足一家人的生活,箱底里留不下多少余钱。后来把种庄稼换成了种枸杞,地里的产出却翻了几倍,以前的“温饱田”变成了“增收地”。

  德令哈市尕海镇的农户伊国凯,以前全家几口人的收入全都指望着养殖的几十只羊,如今在当地戈壁滩上的种草“大户”——青海奔盛草业有限公司帮助下,伊国凯种下了约13公顷的饲草,产出的饲草不但为自家养殖的羊群解决了“口粮”,剩余的饲草在对外销售后变为手中的“真金白银”,无形中使伊国凯在从事养殖之外,多出了一个靠种植饲草增加收入的“钱袋子”。

  如果说,依托当地农牧产业优势,特色种养业在新发展理念的“点化”下,在庄稼地和草山上开辟出新的蹊径不过是“引子”,那么由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促成的从传统农牧业向现代产业体系迈进则是德令哈市精心构思的“鸿篇巨制”。

  新发展理念带来发展和创新效应。

  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德令哈市以建设柴达木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基地抢占发展先机,率先融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以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菜篮子”工程、现代化生态牧场等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区建设,倾力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输出基地。

  持续完善农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将高标准质量管理贯穿农畜产品全程,积极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探索发展循环农牧业、观光农牧等新业态,精准发力推进牦牛、枸杞、藜麦、火焰蔘为主的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柴达木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基地凭借规模化、规范化、高质效建设,已然崛起于柴达木盆地。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就意味着“除旧布新”,意味着从新发展理念中汲取改革动能,释放创新活力,生态畜牧业以阔步发展进行了鲜活实践。

  通过走出传统畜牧业生产模式,以不竭之力持续优化特色养殖结构,培育发展牦牛、骆驼产业,稳步推进藏羊、柴达木绒山羊等特色养殖产业发展,加快养殖业向畜牧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资源化转型发展。

  以怀头他拉镇、蓄集乡为重点,建设柴达木绒山羊养殖基地、藏羊养殖基地;培育壮大德令哈牦牛产业规模,推进乳用牦牛养殖、牦牛育肥、优质牦牛奶生产等产业齐头并进一体化发展,为牦牛产业基地和牦牛科技产业园建设架起“四梁八柱”;支持骆驼资源开发,通过发展骆驼养殖合作社,建设柴达木双峰骆驼养殖基地,打造全国优质驼奶供给地。

  冷凉果蔬产业、中藏药材产业、饲草产业也并驾齐驱、快步跟进,助推全州打造的“祖国聚宝盆·神奇柴达木”区域公共品牌走向国内外,使新发展理念在戈壁大漠开枝散叶。

  绿色赋能,转型提质起潮声

  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压力,德令哈市工业企业顶住了工业经济下行带来的严重影响,仍然保持工业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以实现稳产增效,显现经济发展的张力和韧劲。

  “这得益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为工业发展注入了创新驱动活力,在产业发展中主动融入国家和省上的重大战略,强化绿色发展、可持续的轴心作用,围绕高质量发展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从而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德令哈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给出了答案。

  “凭借创新理念引领,企业通过技术升级改造,使原有的生产线提质增效,拓展了企业发展空间。”坐落于德令哈工业园内中盐青海昆仑碱业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铁城说,作为传统企业只有紧紧跟上高质量发展要求,才能使企业发展保持旺盛活力。

石棉采收作业已不再如从前那般“尘土飞扬”。

109国道旁的下滩村整齐划一。(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苏烽摄)

  同处德令哈工业园内的青海国源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建成的年产3万吨氯酸钠项目,成功完成工艺消缺、优化,推动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迈上新台阶……

  新发展理念的强大推动力和牵引力,在德令哈市工业经济追逐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中显化出来。

  自“十四五”以来,德令哈工业经济在高质量发展搭起的舞台上,已经和正在上演连台“好戏”。

  盐碱化工产业在转型升级中“登场”,持续巩固国家重要纯碱基地地位,稳定现有产能,以产品高价化为方向,推进纯碱企业整合,向建成全国重要的盐碱化工产业基地迈进。

  清洁能源产业“中气十足”,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德令哈新能源应用示范城市、碳中和先行示范城市建设,稳步扩大光伏、光热和风电产业规模,大力发展储能产业,推进储能设施建设,提升德令哈能源稳定水平,培育氢能源产业,打造氢能源产业集群、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和“风光热储氢”智慧能源基地。

  新材料产业走上“前台”,稳步扩大镁合金、高纯氧化镁等基础产品产能,完善镁资源开发产业链,打造镁系材料制造基地,全力打造电池级碳酸锂、高纯氯化锂等锂产业链集群。

  装备制造产业“披挂亮相”,加快推进以光伏组件、风机制造、储能装备为重点的新能源装备制造,推动新能源制造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谋划化工设备、矿山机械、非标设备及基础零部件制造基地建设,全力建设高原特色装备制造生产基地。同时,特色生物产业、绿色建材产业、现代煤化工产业和优化循环经济体系等,也都紧踏时代节奏铿锵而来……

  “金色世界”——德令哈踔厉奋发,追逐而来,折射出的是锐意前行向未来的蓬勃气象。

  “金色世界”里的绿色足迹

  准确地说,十余年前初识柴达木,先是从德令哈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的这座大漠之城开始的。彼时,感到这座瀚海戈壁怀抱中的城市,虽说在蒙古族语言里誉为“金色世界”,却因风沙环伺、绿意稀疏,显得有些“苍凉”和“寂寥”。

  其后,因工作之故,频繁走进这座城市,尤其近数年长驻海西,多数时间伴着这座城市经风沐雨、携手晨昏,日益强烈感触到这座城市由外化所在到深达肌理,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完成着一场驰而不息、勇毅笃行的蜕变。

  作为德令哈市生态环境演变及城市发展的见证者,这里的一位蒙古族学者曾经撰文记叙其生态演变过程时说,德令哈的生态演变,主要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两大因素影响。在相当久远年代,受世界气候变暖影响,盆地周围雪山逐渐消失,致使河水流量锐减,湖泊缩小,降水量减少,植被稀疏,土地沙化,直至连境内最大的河流巴音河也在一个较长时期出现潜流段。加之曾经的大量开荒,采挖和砍伐大量沙生植被、荒漠植被和原始灌木,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步入新时代,德令哈市扛起“偿还生态旧账”和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多样性发展的双重责任,通过重点建设荒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祁连山生态保护和建设综合治理工程等重大生态工程项目,持续推进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柴达木地区城镇周边防护林建设、柴达木封沙青草、315国道绿化建设等生态保护工程,德令哈区域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产业、林下经济也已书写新篇,印证“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论断。

  新发展理念在铺出生态底色的同时,也以其强劲活力打通了产业发展的脉络,绿色、低碳、循环的“良方”,使产业发展摆脱传统模式和“资源经济”束缚,通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四种经济形态”为牵引,以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聚力产业“四地”建设重大要求,重点产业提质增效、“光热之都”已显雏形,产业融合更趋优化……新发展理念实现了一个城市的再造和重塑,其深远意义在当下、更在未来。